医生坚守医德,医疗回归公益
2012年10月15日 来源:《楚天都市报》
能省绝不浪费,一根缝合线分成几段用;12年减免医疗费3400余万,“小气科室”走出“大公益”之路。(详见本报近日报道)
本来医者仁心,但近年来,个别医者不给红包不用心、利用职务谋私利,个别医院一味逐利背弃公益,这些行为亵渎了医者这一职业的崇高,推高了医疗费用,绷紧了医患关系。
是坚守医德之“义”,还是利益取向优先,我们看到,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用12年舍利取义的坚守,回答了这一切――“小气科室”对自己小气,总是想方设法减免医疗费用,一根线,能省绝不浪费,一瓶药,能用便宜的就不用贵的;另一方面,又显得十分大方,对贫困患者时常慷慨解囊……看似矛盾,却流露着医者处处为病人着想,“患者至上”的大爱,裸露出医者扶贫济困悬壶济世的大仁。
应该说,行医是一种使命,而非一门生意。可面对利益诱惑,不少医院迷失了公益方向。“小气科室”把钱看得很轻,把病人看得很重,始终坚守传统医德,恪守医学人文精神,不仅赢得了医者的尊严,更架起医患心灵相通的桥梁,为行业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医生干的是“良心活”。在治病救人上,医生往往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治疗的多与少、处方的大与小,乃至一根线分几段用,都能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某种意义上说,能治好病,讲究的是医术;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靠的却是医德。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是一种可贵的医德境界,也是评价医者好坏的核心标准。
2009年,国家发布新一轮的“医改”办法,与以往强调医院自主权和市场化的基调不同,新医改将“公益性”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医院尽早回归公益性,是所有人的期待,但在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每个医护工作者秉持什么样的价值观,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患者,无疑直接关乎着医疗事业的公益成色。
我们期待身边能有更多坚守仁心医术的好医生,用医德撑起医院回归公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