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北京交通是社会公众的事
2012-09-29

改善北京交通是社会公众的事

2012年9月29日    来源:京华时报

  改善北京交通,首先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应看到,改善交通也是社会公众的事,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交通出行的快乐指数。

  双节将至,交通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预测,在免费通行的“十一”期间,全市收费公路日均流量将达到155万车次。黄金周期间,平均每天要堵5小时以上。其中上午时段出京方向易堵,下午堵车集中在进京方向。最拥堵的两天分别是9月30日和10月7日。北京市交通委发布出行提示信息,期待市民作出理性的出行选择,引导市民尽量绿色出行,自驾者错峰避“堵”出行。

  应当指出,从标与本两个层面改善北京交通,首先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应看到,改善交通也是社会公众的事,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交通出行的快乐指数。尤其是大多数人在同一时段驾车出行时,每个人作出便利自己的选择,必然会导致出行对每个人都不便利的结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性考量”比单纯的“便利考量”更应成为特大城市人出行的价值天平。

  这种“理性考量”更多的是基于“避害”。作为理性的人,尤其是在节假日,闲适的心情,构成了节假日快乐指数的关键。任何影响这个快乐指数的物与事,都会主动去规避。显然,如果节假日出现交通极度拥堵,好的心情,都可能被破坏,陡增烦恼。简言之,我们因为怕堵,所以就不去做添堵的人。

  “避害”与“便利”,尽管都是对切身利益的主张,但由于理性考量的基点不同,结果就大不相同。“避害”的基点比“便利”更低,所获却往往会更好。因而每个人作出避害的选择,最终可能会带来对每个人都便利的结局,反而使公共利益得到最大程度实现。

  这里的原因就在于,因为想避害,人们就愿意“让度”一定程度的便利。拥有让度空间的人,其选择的自由度就比较大。比如,能绿色出行、公交出行的,就不驾车。弹性上下班的,就错峰驾车。这种让度,在客观上是对没有让度空间的人的一种理解与奉献,比如接送孩子上下学、必须按时上下班的人,会因此而得益。这种避害的选择,也在客观上反而成就了“公德”,即尽可能让度自己便利,来成就他人的便利。

  中秋、国庆双节,又逢高速首次免费通行,人们出行的意愿会空前增加。本着“避害”心理,本着节假日心情舒畅要紧的原则,每个人不妨进行更多理性考量,选择出行的文明、安全、绿色、错峰。如此,节假日才成为每个人真正的福音。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