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贩卖悲情方式关注弱者
2012-09-19

勿以贩卖悲情方式关注弱者

2012年9月19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络上,一组男孩倒立着用手“走”着去上学的照片,打动了很多人。照片中,小男孩倒立着前行,身后三个小姐妹帮他拎着书包。小男孩颜玉宏今年10岁,小时候因为发高烧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下身瘫痪,他只能倒立着用手走、爬着走,或者拄着拐杖走,无论刮风下雨,坚持上学。(《华西都市报》9月17日)

  新闻里说,上学路程耗时一个多小时,每天早晨7点多,小男孩拄着拐杖从家里出发去上学。路上有一条必经之路是很窄很滑的田坎路,只得奶奶背着他走。走上公路后,小男孩担心奶奶累着了,便叫奶奶放下让自己走……路上有很多小石子,手磨痛了就把鞋子套在手上继续走,实在走不动了才让奶奶背。

  说实话,看到小男孩倒立行走上学的照片,我在同情的同时,感到“震惊”。震惊中有着一些不解,下身瘫痪无法正常行走,一定要用“倒立”行走来替代吗?就不能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坐轮椅或者手推车,再穷再苦,拄根拐杖也好啊。

  倒立行走的画面夺人眼球,也许新闻是想以此来关注颜玉宏以期寻得更多帮助。小男孩颜玉宏身上是有很多让人感伤的故事,他小小年纪下身瘫痪的不幸,为看病花光家里积蓄的贫穷,还要照顾他的年迈的奶奶,可无论如何,靠“倒立走”和“爬行走”去上学,都不该是主要选择。事实上,对于颜玉宏而言,这两种“走路”的方式可能只是偶尔为之,只是新闻把它夸大了。

  在对弱者关注的中,一些报道似乎习惯了兜售“悲情”,有时候,为了抓人眼球,甚至不惜放大“悲情”,渲染“悲情”。可是,悲情真的是一种很有力量的元素吗?

  贩卖“悲情”,一定程度上说已经成了一种“媒体病”。记得汶川大地震时,有一条关于“母爱短信”的报道被广为转载。那条短信感人至深,“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它多次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也一时成为互联网、手机频频传播的热点。但是一番追根溯源后发现,“母爱短信”是网站编辑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依据网络上流传的“无源消息”制作而成的。

  对于社会底层而言,苦难一定是存在的,但是在关注弱者的时候,我们真的没必要有意识地放大其中某一方面。比如过分渲染“倒立行走”的小男孩,未必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样的报道太片面。

  “悲情”似乎很容易成为媒体的一种选择,在关注弱者时“贩卖”悲情;在各类电视纪实节目中,讲述悲情;春运了,渲染不能回家的悲情;奥运丢失金牌了,讲述遭人暗算的悲情……悲情似乎无处不在。只是,当“悲情”成为习惯性“卖点”时,它的边际效应一定在递减。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