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之路如何越走越宽广
2012年9月13日
在今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我国领导人强调,中国是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有力推动者,中国承诺将更加积极地推进国际合作,参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治理,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肩、同舟共济,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家园。
作为地方政府,如何贯彻落实这一承诺?如何结合地方实际更深入地推进环保国际合作?笔者认为,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深入思考当前地方环保国际合作的现状、趋势以及未来的着力点,深入思考如何通过进一步强化地方环保国际合作,共建一个我们想要的未来。
当前环保国际合作有如生产车间,只管产出,被动承接项目,而缺乏最重要的前端开发及后期推广
环保国际合作是推动地方环保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帮助地方吸纳国际环保先进理念、机制、技术,直接参与国际环保大循环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各地近年来高度重视环保国际合作,争相开展国际交流。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国际先进理念、管理思想、环境政策和工作机制,既认真履行了国际公约,又有力地促进了环保事业发展,有效提高了各级政府的环境管理水平和广大公众的环境意识,推进了社会文明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分析地方环保国际合作现状,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一,当前各地开展环保国际合作均主要停留于被动地承接、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如同生产车间一样只管产出。以四川省为例,“十一五”以来,四川在环保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主要实施了10多个对外合作项目,承接了来源于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工发组织等国际机构以及意大利、美国、挪威等国家的双边、多边及环境履约赠款。但是,如四川这样开展环保国际合作比较活跃、成果较为显著的地区,其国际合作交流也主要停留于承接、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层面。相较于实施项目,更为重要的项目前端开发储备及后期成果推广,目前仍处于空白状态或起步阶段。
这就使得地方环保国际合作只是扮演了生产车间的角色。前端给什么原料,就生产什么产品。至于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是否最大程度地推广、普及到市场,则较少过问。
第二,随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地方能够承接的国际环保援助项目将越来越少,生产车间的来料将越来越少。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世界对中国在全球环境保护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更高的期盼和要求。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接受国际机构环保援助不仅将越来越少,而且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还承诺给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援助。这一新的形势对地方环保国际合作带来的挑战是:如果各地仍然停留于生产车间的角色,那么未来的来料势必越来越少,地方环保国际合作之路将越走越窄。而现实是地方环保国际合作的危机意识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各地均缺乏主动对接国际市场的意识,也缺乏对国际项目的前期储备和开发。
第三,地方环保国际合作项目成果的推广运用难尽如人意。环保国际合作项目承载和传递的都是国际最先进的理念、思想、技术和机制,有试点示范的作用。原则上每一个项目在完成产出后,应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示范推广。但是从近年来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地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完成项目和产出上,在成果推广运用方面难尽如人意,尚处于起步阶段。
环保国际合作推动地方环保工作进入“国际环保大循环”,并呈现绿色化、本土化趋势
回顾近年来的实践,不难看出,开展环保国际合作成功推动了地方环保工作进入国际大循环,推动国际先进理念成为政府决策,并初步呈现出绿色化、本土化趋势。实践经验启示我们,地方政府要深入推动环保国际合作,必须把握好绿色化、本土化趋势。只有这样,环保国际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才会走得更远。
首先,国际合作推动地方环保工作进入国际环保大循环。各地通过深入开展环保国际合作,不仅出色、有效地履行了国际公约,而且使各地环保工作成功与国际接轨。通过开展环保国际合作,四川这一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环境敏感区域同全球环境冷暖紧密联系在一起。既得到了关注,也得到了援助,还履行了应尽职责,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环保工作进入国际环保大循环。
其次,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先进理念成为政府决策。长期以来,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最先发端于专家学者,并较长时间停留于专家学者层面。如何进入决策层并让全社会都认同接受,从专家学者层面跃升为主流意识,还得益于履行国际环保公约,得益于实施环保国际合作项目。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就是通过履行国际公约而逐步成为主流意识,并直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国际合作呈现绿色化趋势。一些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可持续发展模式,之所以能在本土扎根,大多得益于国际合作。近年来四川通过实施国际合作项目,引进先进理念、绿色技术,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了地方转变发展方式,进而引导地方经济发展绿色化、技术绿色化。事实证明,只有绿色化,地方环保国际合作才更有生命力。
第四,国际合作呈现本土化趋势。履行国际公约、实施合作项目,无论有多先进的理念、技术,都必须结合本地实际,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只有创造性地落地,才会有生命力,这就是环保国际合作的本土化。当前和未来,地方政府开展环保国际合作必须本土化。这不仅是趋势,也是内在本质要求。
未来地方环保国际合作应注重拓宽合作渠道、转变合作方式、深化合作内容、扩大合作成效,加强能力建设,强化项目前端开发和成果运用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环保国际合作需要不断探索,寻找新的着力点。地方政府在推进环保国际合作时,需要把握好地方环保合作趋势,进一步结合本土实际和现实需求,使国际合作更好地推动地方环保工作。
第一,拓宽合作渠道,进一步推动环保国际公约在地方政府的履行。通过拓宽合作渠道、引进和实施更多的合作项目,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蒙特利尔议定书》和《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国际环保公约在地方政府的履行,进一步展示我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第二,转变合作方式,从注重引进资金逐步转变为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管理思想、理念、机制、技术,使国际合作更有效地促进地方环保工作。全球环境基金长江流域自然保护与洪水控制——宝兴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分项目在四川省宝兴县实施,其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同。其关键在于,项目实施地宝兴县通过这一项目,成功引进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这一国际先进理念和管理思想,使地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科学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综合管理、协调发展。随着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使得国际合作成效更大,影响更加深远。
第三,深化合作内容,把推进环保中心工作作为国际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有效地将地方环保重点与国际环保热点结合起来,使环保国际合作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环保中心工作。这是解决地方环保国际合作本土化的根本途径。
第四,扩大合作成效,以全球环境问题为抓手,进一步将履约作为推进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形成国际环境履约工作与国内环保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合力推进、协同共进的局面。这也是解决地方环保合作本土化的又一途径。
第五,争取资金技术支持,建立履约长效机制,强化机构能力等环保合作基础建设。近年来,在环保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不断创新、经验不断积累的同时,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技术问题。环保领域很多矛盾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解决,而地方政府缺乏国际先进技术。未来急需通过国际合作来打通信息渠道,确保国外先进技术落地。
二是机制、机构和能力等问题。国际合作急需建立履约长效机制,加强履约机构及能力建设。
三是资金问题。目前普遍缺乏多层次、多渠道的项目资金支持,要尽量争取国际社会相关环境问题专项资金以及国际双边环境合作资金。进而更深入、更持久地推进地方环保国际合作。
第六,进一步强化地方开展环保国际合作的项目前端开发,注重后期成果的推广运用。针对当前地方环保国际合作主要停留于承接实施具体项目这一现实,未来应对挑战最为现实的努力是,各地变以往被动承接项目为主动开发项目,在项目前端开发上主动与国际接轨,紧密结合国际环保趋势与地方环境现实需求开发项目,进而在更加激烈的竞争中抢占优势地位,争取国际项目落地。同时,在项目成果的后期推广运用上,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普及成果,注重将个案经验变成环保决策,确保环保国际合作成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