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并不“微不足道”
2012-08-22

“微公益”并不“微不足道”

2012年08月22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民间组织蓝皮书》披露,由于接连发生的网络事件,使得官办慈善机构遭遇空前信任危机,而这却为汇聚普通民众微小善意的“微公益”提速提供了可能。
  
  时下,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什么是微公益?或许,此前一群自愿者在广州岗顶进行“出行有序”的号召活动,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不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仅仅从自己身边着眼,从为对方着想做起,如在人流高峰时,选择爬楼梯来减轻扶手梯的人流重负,即是其中的一种。不计较地一遍遍做就可以凝聚很大的力量,这或许正是微公益的真实形态以及人与人相处的一种真诚方式。
  
  此前,一名香港艺人庆生之日发出微博,号召大家转发一则捐赠倡议。3天内,她的捐赠倡议被“拥趸”们转发了7.5万次,最终这名艺人践行承诺,向慈善机构捐出了8万元。明星的号召力自然不同凡响,普通人的真情微博同样打动人心。身患白血病的河南女孩“闪闪”,就是由一名素不相识的网友发出义卖微博,凡有网民在其店铺购买指定货物,所付全款将全额作为“闪闪”后续治疗费用,最终20万元善款得以筹集完毕。在郑州大学,有290多名“筑梦基金”的志愿者。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搜集废品,把换来的钱放入“筑梦基金”。这个“拾荒行动”,他们已经坚持了两年多,已经举办多次,发动了近15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校园拾荒、校园义卖、爱心支教等微公益活动,募集到21625元“筑梦基金”。利用“筑梦基金”,志愿者们帮助了许多人,其中包括5名家境贫困的学生和身患重病的学生,并为玉树地震灾区筹集了善款。
  
  这一切,看似天方夜谭,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不得不让我们对“微公益”刮目相看:1角钱、1元钱的“微公益”,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微不足道”。有时,“微公益”的慈善主体既不是行政机关,也不是大企业、大财团。他们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娱乐的参与方式。正如常说的那样,“世界的改变不是少数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一点点。”
  
  不言而喻,“微公益”之“微”,主要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在人们的印象里,慈善无疑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乐施好善者往往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但“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可以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做起,做改变世界的“一点点”事。正如一家“微公益”网络社区创建者所言:“其实公益很简单,当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路面上飘动的塑料袋,捡起来,然后放到正确的分类垃圾箱中,你就做了两件公益的事。”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网络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正是这种点滴之善,推动着慈善事业的进步。“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面对公民慈善的参与热情,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公益形态,诸多“微公益”组织,也应当主动从传统的公益机构中寻找规范的经验,走专业化道路,方可有所作为。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