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以请农民工吃顿饭
2012-08-20

每个人都可以请农民工吃顿饭

2012年08月20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6月22日,中国佛学院的广行法师协同另外三位法师,请嘉乐会的十几名家政女工共进晚餐。
  
  今夏,有两顿饭局备受关注。一是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在微博上邀请农民工吃饭,另一顿则是崔永元邀请“7·21”暴雨中勇救被困市民的150名农民工吃饭。正当这两场被疑为作秀的饭局事件发酵之时,一场更大的“请农民工吃顿饭”运动正在各大城市如火如荼地进行。
  
  8月9日,立秋刚过,北京的夜晚,空气中还弥漫着热气。北四环路旁的一家川菜馆有着更为热烈的气氛:共识网负责人周志兴正在请十位在北京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妇女吃饭。
  
  几位妇女高兴地说,“呀,这里有的菜是我们可以做的啊,我们要学了回去做。”腾腾的热气与浓郁的川味中渐渐升腾起一种温暖的力量,让周志兴感动不已。
  
  一顿饭的升级
  
  “请农民工吃顿饭”活动最初是工众网的一名员工在浏览微博时萌生的一个想法,之后受到工众网CEO李久鑫的大力支持。今年5月18日,搜狐微博与工众网联手进行了“请农民工吃顿饭”活动的正式启动仪式。
  
  活动很快引起了广泛回应,《红楼梦》晴雯的扮演者安雯、“大爱清尘”发起者王克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清华紫光集团副总裁问军政等先后参与到活动中,请农民工朋友吃一顿饭。而崔永元和韩红邀请“7·21”暴雨中救人的农民工吃饭,则让活动达到高潮。
  
  周志兴请农民工吃饭的想法也是受微博启发。起初他曾一筹莫展。哪里去找农民工?后来,他想起那位在自己家里做过7年保姆的女孩,请家政人员吃饭的想法浮现脑海。
  
  周志兴邀请的家政人员分别来自河北、山东、湖南等地,年龄多在三十至四十岁。吃饭的过程中,这些新一代农民工让周志兴刮目相看,她们不怕苦不怕累,怕的只是不受信任和尊重。大家在饭桌上谈起了雇主和保姆之间的信任话题,保姆被雇主误解怎么办?其中一位说,“我也许会受委屈,但我把这些看作是学习的机会。”当年在周志兴家做过保姆的女孩也在现场。现在的她在共识传媒负责杂志的发行工作,会开车、用电脑、写简单的公文和处理对外联系业务。周志兴开玩笑说,大学毕业生不见得有你能干。
  
  饭局中,周志兴展示了一份写于民国三年的族谱,记载的是他的外公作为螟蛉之子过继到舅舅家的经历,他后来在博客中写道,“我们上溯三代,谁家不是农民?我也是正经的农民后代,把自己和农民之间画上一个等号或者约等于号,农民工这个词才能逐渐剥离贬义。”他觉得,“农民工”这个称谓带有一点歧视,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词。为农民正名的最佳途径,无非是证明自己就是其中一员,或者和他们有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这顿饭不过是“请农民工吃顿饭”活动中普通的一幕。除了妇孺皆知的崔永元“夜宴”外,还有无数场饭局在普通人之间悄然发生着,没有媒体报道,没有微博发布,甚至连合影照片都没有。就像是带来龙卷风连锁反应的蝴蝶一样,这些发生在普通城市人与农民工之间的饭局,正在衍生为一场弥合城乡差别的社会运动。
  
  舌尖上的蝴蝶效应
  
  这一切酝酿已久。今年3月,搜狐微博就已拟定了清晰的愿景和传播策略:活动以王振耀、孙立平、杨团的名义联合发起,借助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辐射圈子,最大限度地卷入各界资源,以1年时间在中国100座城市发动10000顿饭为目标。
  
  “东家”最初锁定为名人,旨在以名人的社会示范效应,发展500人志愿者队伍,辐射政府、官员、媒体、名人以及N G O;而被请吃饭的目标群体,则以会使用互联网新生代的农民工群体为主。
  
  在最初的设想中,每一顿饭将以“项目组主导 核心发起人 合作机构 志愿者 网络”的方式完成,所有志愿者通过微博招募,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志愿者团队,每队由统筹、拍照、摄像、外联、接待5人组成,负责每一顿饭的微博直播。(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不可否认,搜狐微博的这一举动有着基于自身价值观传递和定位的考虑。“微博出现之后,一定程度上传递了一些负面信息,政府有很大意见。我们希望能寻找到平衡,通过请吃饭的活动倡导一种正能量和向善的力量。”负责“请农民工吃顿饭”活动的搜狐微博名人战略总监袁国宝说。
  
  事实证明,利用名人效应的传播策略是相当成功的。参与做东的名人,大多是因为圈子里的口口相传加入进来。经过3个月的实践,这些精心设计的方案反而转化为一种更为平实自然的姿态进行着。“最早开展时,大家有些拘束,吃饭的时候连啤酒都不敢喝,”袁国宝笑道,“后来我们觉得还是要放开、真实,不要求录像,只号召大家自己发微博。”
  
  然而令活动组织方始料不及的是,社会隔阂比他们想象的还要深厚。这一立足公益的活动也遭到了社会的种种质疑,特别是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陈里受此活动启发主动邀请几位农民工吃饭后,被网民指为“作秀”,他所邀请的农民工,更被认为是事先请好的“托儿”。
  
  “不过质疑也是暂时的,是某些固化观念带来的惯性反应。而微博公益的优势在于,其本身是一个全程监督的模式,透明且开放,活动持续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袁国宝表示。前不久,一家蛋糕店店主找到他,希望能给那些在城市里没过上生日的农民工送生日蛋糕。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在融入进来,这恰恰是请吃饭背后的意义所在。
  
  “我们想传达一种沟通的理念,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隔阂。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一个城市人都可以请你身边服务的人到家里或楼下吃一顿饭,比如楼下的保安,”袁国宝说,“请名人是因为活动需要兼顾传播效果,其实我们更鼓励每个普通人的行动。”
  
  “吃饭 微博”,沟通消除城乡隔阂
  
  “崔永元请吃饭之后,农民工也有一些理性的表达和文化自觉,他们也会更了解城市人。城乡之间的隔阂减少,意义很大。”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评价道,“我们要传达的是沟通和理解,希望在微博上培育起这种氛围,唤起更多普通人的行动。”
  
  实际上,作为长期研究社会政策和农民工问题的学者,杨团等人也曾想过许多和农民工沟通的方式,比如做社会调查、设计问卷等等。
  
  “后来大家意识到,应该寻找到一种共同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一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请吃饭看似很土,但大家都能理解,蕴含了很多中国文化的意味,是一种有尊严的沟通方式。”王振耀指出,请吃饭有着很好的传播效应,不仅可以唤起更多人理解农民工,也能为政策调整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在他看来,城乡二元对立的根本问题在于城乡之间的沟通太少。
  
  一方面,城市人并不了解农民工在城市的功能。很多人觉得农民工来城市就是为了找工作,没有意识到他们对城市建设的必要角色。一顿饭的时间,会让更多人发现身边的许多技术、服务工作都离不开农民工兄弟。
  
  另一方面,城市人并不了解农民工的想法和生活状况。王振耀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政策的初衷和农民工的需求往往不对称。
  
  “我们不了解农民工,也没有什么组织展开服务,社会就会存在断裂,很多错误的政策就会制定出来。”在请吃饭的过程中,王振耀也为许多“80后”新生代农民工活跃的思维所感动,“每一次吃饭都会有新的收获,很多人也在读书思考。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关注社会变化、渴望交流,对城乡二元问题、户口问题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设计。”
  
  “请农民工吃饭,意义大于吃饭本身。今天的社会存在着断裂,思想的断裂、阶层的断裂以及官民之间的断裂,我们能够坐在同一张餐桌前,就是向弥合断裂迈出了一步。尽管这一步也许小得微不足道,但是,如果多一些人共同努力,这一步也许就很大。”周志兴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