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眼里的社会责任
2012-08-17

香港人眼里的社会责任

2012年08月17日     来源:京华时报

  看这本书,我自然而然想起“无用之用”的说法。翻开这本洁白清淡的书,简单的四个字,静静读下去,一幅幅简笔画勾勒出一个个陌生人物的面孔,一个个陌生或熟悉的名字,一段段或长或短的访谈问答,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对于功用主义者而言,这本书或许并不适合。《读书很好》只适合那些能够享受阅读乐趣,能静静思考的人。在这里,能了解香港,虽不至于说读懂,却能了解行行业业的人物,他们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看法,他们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比如出版人、插画师、学者、NGO工作者、评论员等。读懂的或许不仅仅是香港,还有中国。书中的人物不是把目光局囿于维多利亚港两岸,而是整个中国,他们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参与是值得我们这些内地人思索的。  

  浅米黄色的页面很有文化气息,看起来很亲切不刺眼,第一印象很好。形式上采用的是访谈记录形式,每个人的访谈不是特别长,很适合利用碎片时间或睡前时间阅读。没有大段的文字,不容易产生厌烦感。中断阅读后也可以很快地再次进入阅读状态,不至于连接不上。每个人物访谈之前都有人物的基本情况介绍,使得读者不会对访谈人物过于陌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对香港文化、内地文化能形成一些浅显认识,会产生一些基本的思考。
  
  不足的地方在于,读者要了解大部分被访谈者或者对相关领域有所了解,读起来才会感觉更加有趣味。本书虽然看起来内容简单通俗易懂,但对读者背景要求较高。 
  
  这是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作者从细微处着手,如一本书、一个话题,将阅读这件看似很个人的事,拓展其社会性。作者通过49篇精彩的札记,试图传达两层含义:一个是“信息科技不会自动带给人信念、价值及方向”,我们需要阅读;另一个是“阅读同样是件很社会性的事”,我们需要了解背后蕴含的意义。这样的价值追求显然不是简单的一本书所能承载的,但作者为此所做的努力值得我们肯定。
  
  先不说这其实就是一篇篇访谈组合而成的书,就是访谈的内容也浅尝辄止。那么小的篇幅要去诉说许多公共事件,显然是不够的。我读这书最大的收益是知道了很多作者,了解了我想去探访香港公共生活时可以选择的书。所以,这是一本导引类的书。譬如,了解香港可以看看陈云的香港系列,了解一个香港公益人在公共事件中的作用就可以看看蔡东豪《七侠四义》,我们通常说的环保也可以在《一家人好天气》里获得别样的体悟。
  
  这本书,在浓缩港地精华的同时,让人感到一种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热爱香港并于方方面面做学问的一群人,让“学问”落地,关注民生,努力以一种大众易于接受的姿态和方法讲述他们的成就或表达他们的反思与忧患。很真实,很生活。我们普通读者看到的香港,不再是单一的购物天堂,这里的人们在思考什么,在以什么方式思考;和内地有哪些不同,又缘何不同?均有良好的见地,引人深思。我们需要这样的学问。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