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标准引领社会向善
2012年08月15日
社会的逐个层面、逐个职位向尽孝道让路,为尽孝道提供方便之门,也就是引领着社会迈向向善之路,它的价值远在一个单纯家庭的尽孝之上。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会父母上网……”这是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新“24孝”行动标准结合了时代的脚步变化,“孝”的概念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还有与新时代同步的精神。
而恰恰是这些涉及到精神层面的孝道,却让理应尽孝的人们为了难,大家第一个反应是,钱可以有,但时间却很难挤出来,因为工作忙,追求事业而无时间尽孝已经成了现代人的普遍现象,这个“新24孝”如果真的落实,要波及到社会的众多层面,包括怎么保证员工的探亲时间不被工作侵占,怎么安排工作不影响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怎么能通过政策手段保证年轻人尽孝……这么一来,孝道这个原本极具福利性质、个人色彩的概念,就要牵一发动千钧了,难不成飞速发展的社会要向孝道让路?
是的,如果孝道能成为引领和左右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这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文明社会建设的最真实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向有“百事孝为先”的古训。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也同样是社会的缩影,无论家庭还是社会,遵循的都是人性中善良这个基础标准,孝道就是善良在家庭中的具体表现,是人性的基本成色,针对个体来说,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保证,怎么可能期待他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与人为善?
针对社会而言,社会的文明发展也是为了保证人性中善良的最大限度发挥,如果经济的发达以丢掉人性为前提,如果生产力的发展以放弃善良为代价,社会就会因为失去向善的能力而倒退,从这个角度上说,社会的逐个层面、逐个职位向尽孝道让路,为尽孝道提供方便之门,也就是引领着社会迈向向善之路,它的价值远在一个单纯家庭的尽孝之上。
好在这一点已经在之前的诸多政策中有所体现,比如北京市今年出台的公务员考核意见中,道德考核在公务员总分100分的评分标准中占了20分,其中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各占6分,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各占到了4分,而家庭美德一项中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是否孝敬父母……如果无论是考核官员还是考核社会服务体系,能将尽孝道与社会准则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此纲举目张形成的很多举措都会更人性,由此建立起的社会环境就会更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