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倚重24孝是时代风尚
2012-08-15
8月14日,一个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和“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引起热议。
今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来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也引起社会关注和争论。
一些地方还要推出“孝心工程”。官员考核,甚至招生招聘也要看孝不孝。
一时间,孝声四起。
“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老年人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用立法、“规矩”或呼吁引导儿女经常看望和问候父母的具体行动,并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好氛围,不仅是针对当前实际,而且在未来,对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都很有意义,也是一种有益的社会管理创新和尝试。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国人养老的环境、方式和心绪也有新的改变,我们在鼓励、敦促和监督儿女对父母“精神赡养”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导舆论和多方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不再那么特别倚重儿女们的“24孝”或“常回家看看”。
这提法听起来似乎矛盾,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代或未来的中国老年人不能只会与儿女“玩”或围着儿孙转,不能只会一心一意期盼着他们“常回家看看”等尽孝,而是也要学会并乐于自己“玩”,在精神上能做到“三心二意”地对待儿女的“常回家看看”。
这样说,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是以儿孙为中心的,这样做有好的一面,但也会对儿女的“精神赡养”过分倚重,使我国许多老年人过分重视儿女的“常回家看看”,甚至因此失去自我,成为自己晚年生活的唯一寄托和内容,时常失落。同时,对儿女也增加了精神负担和自责;对社会也是一种负面情绪。
不少国家没有“常回家看看”或“尽孝”此类提法或呼吁,多不是因为他们儿女都“常回家看看”了,而是父母对成年儿女是否“常回家看看”不会过分介意、过分寂寞或由爱生怨。而且,欧美国家还有“父母送给成年孩子最好礼物就是脱离父母的独立生活”之说,并不希望孩子“尽孝”,更希望各自独立,依老或啃老最羞耻。我们有时在依老、啃老、“常回家看看”、“待在家不走”或尽孝上还真是扯不清。
有一篇小说令人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位学业优秀、毕业名校的高学历女儿多年来在经济和生活上依老和啃老,却理直气壮地认为,父母在人前人后以她为荣,这是她在精神上尽孝。
实际上,现在不少我国老年人已认识到,孩子成人后就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老年人也应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不能完全被动地靠儿女的亲情来尽孝,也要靠自娱自乐和自身修养。同时拥有自我精神生活和儿女亲情,不仅与儿女的关系更融洽,而且老年生活品质也更高。看看我们周围,就出现不少擅长自养精神生活的“老顽童”和“俏夕阳”。这些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儿孙的事少了,而一提起自己最近在玩什么,则劲头十足,兴致勃勃。读书、打球、旅游、唱歌和上学等等,玩了一大群同龄朋友,老年生活丰富多彩,有了“第二青春期”的味道。这代表着我国一种新型养老的时代潮流,在当代老年人精神生活中,“自我营养”和老年人之间的“互养”,可能会越来越有分量,越来越成为主流。
对此,不仅老年人要改变观念,政府和社会更要改变观念。特别是,政府应在保护老年人权益上多做努力,为他们“自我营养”和“互养”提供更好的条件,进一步为“老有所乐”和“老有所学”提供好的场所和机会,例如,对老年人免费开放更多更好的休闲文化体育设施及公共交通等,开办老年大学和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也可为他们“老有所为”提供更好的舞台。社会舆论也不要把“常回家看看”搞得太重要了,甚至有了更多的哀怨和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