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弱者不只是一种道德劣迹
2012-07-10

歧视弱者不只是一种道德劣迹

2012年07月10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有两则新闻让人亦悲亦喜:一则是,7月1日上午,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一名环卫工人,去当地一家农业银行讨水喝遭拒,还被银行职员拉出门外。此事被曝光后,该行行长专门开微博向环卫工人道歉;该县一些经营户也自发倡议“为环卫工人找个歇脚处”,长兴县城主要路段的100多家沿街商户将全部设置“环卫工人免费供水点”。(《都市快报》7月8日)
  
  另一则新闻是,7月6日,媒体称河南巩义市将设立多个瓜果临时便民点,但瓜农们发现必须花钱买高价遮阳伞才能摆摊。当日,巩义市回应称该费用系无偿使用的押金;7月7日,巩义市表示将全额退回押金并免费提供遮阳(雨)棚给瓜农使用。(央视7月8日)
  
  这两则新闻中,无论银行职员还是城管,他与环卫工人和瓜农相比,都是强者。当其歧视和欺压弱势者时,社会舆论无一例外地谴责这些强势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当事部门的歧视“底气”,或者来自于强势的社会地位,或者来自于行政资源,但在社会道德力量的干预下,他们不得不通过道歉来进行危机公关,以挽回影响并重塑形象。
  
  对弱者的歧视,在我们的一些地方,可以说普遍存在:有的是体制性歧视,比如对农民工的歧视;有的是政策性歧视,比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一些不公平政策;更多的,是基于心理优势的社会性歧视。我们正处于一个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的时期,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层级之中。在这个金字塔型结构中,无论你处于何种层级,即使你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也有相对弱势的时刻,如果恃强凌弱成为一种病态的习惯,那每个人都可能被歧视。因此,在维权意识日益高涨的当下,公众对歧视就格外敏感。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其尊严的维护,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本能,还有抱团取火的共鸣,更是对社会公平的呼唤。
  
  如果作为强者的个体凭其社会地位歧视弱势者,这还只是一种道德劣迹,但一个群体一个层级对弱势层级进行普遍性歧视,那就不只是道德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了。这只能说明,我们无论在社会资源的分配方面,还是在社会层级的流动性方面,都存在问题。歧视是一种社会病,其表症或许是人性劣迹,但病源还在于道德溃败,这既包括个人道德也包括行政道德。歧视,归根结底是一种不公平的表现。
  
  前引两则新闻最终以一抹暖色,给我们带来慰籍。这说明,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是向善的,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得以相对平稳地运行的保障。歧视者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或许会有所触动,但他们能否真正反省,还不能乐观。并且,社会性歧视一时可能会因为舆论批评而有所收敛,但制度性歧视则因为关涉利益分配,短期内很难触动。容易激化矛盾并影响社会稳定的,更多的还是制度性歧视和政策性不公,而这些正是最值得高度关切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