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我们身边的新官僚主义
2012-06-17

警惕我们身边的新官僚主义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严循东

2012617

官僚主义是个老话题,让人们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我们身边的新官僚主义大有“蓬勃发展”之势,并呈现出新特征、新变化。

新官僚主义的新特征、新变化

新官僚主义不仅与旧官僚主义有着共同的特点,还有着自身的新特征、新变化。对比有如下几点:

 首先,由“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变为“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不办”。随着政府机关院墙的打开,行为规范制度的出台,“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的现象不多见了,但却代之以“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不办”的新官僚主义。

其次,由“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变为“高高在下,以深入基层之名,行走马观花之实。”时下,旧官僚主义已经变异为“高高在下”的新官僚主义。新官僚主义者表面上是经常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但实际上,是以深入基层调查之名,行走马观花之实。走的是安排好的路,听的是准备好的话,访的是挑选好的人。于是,听到的,无不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看到的,无不是经过精心准备的“闪光点”。 老百姓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自然看不见、听不到。

第三,由“孤陋寡闻”、“不学无术”变为“见多识广”、“言行脱节”。承诺时言之凿凿,兑现时几无踪影。毛泽东同志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给官僚主义画像时,认为孤陋寡闻、不学无术是官僚主义的表现。而在当下,这种孤陋寡闻、不学无术的官僚主义已经演变为“见多识广”,会说不去做的言行脱节的新官僚主义。新官僚主义者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挂在嘴巴上,而实际上,却说得好听,做得难看。

“官本位” 是新官僚主义产生的根源

所谓“官本位”意识,就是“以官为本”,一切为了做官。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官本位”意识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人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以官职的大小论社会地位之高低,将是否做官或官做得大小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的主要标准。

在“官本位”制度下,人们把当官、升官作为唯一的“正道”。于是,戴上乌纱帽,就成了一些人一生的不懈追求。能够戴上乌纱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寒窗苦读多年,甚至头悬梁、锥刺骨;有的人倾其家财买个一官半职。由于乌纱帽戴得不易,所以,这些人一旦官在身,便高高在上,而且随着职位的升迁,脾气渐增。更由于不同等级的官吏享受着不同的待遇,因此,这些人当了小官想当大官,于是,官僚主义的一些陋习便滋生泛滥起来。

当下,“官本位”的意识还在人们的头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种“官本位”意识就成了滋生官僚主义的温床。新官僚主义就是这种温床的产物。

新官僚主义的危害性更大

新官僚主义较之旧官僚主义,具有更大的危害性。这种危害性主要在于它带有极大的欺骗性。谁能说“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是官僚主义?岂不知,问题的本质还在于“事不办”;谁能说“下基层搞调研”是官僚主义?岂不知,走马观花才是实;谁能说“见多识广”是官僚主义,岂不知,言行脱节才是它的本质。

实际上,新官僚主义的本质依然是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任其发展下去,会严重破坏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和谐社会的构建,助长社会的不良之风。因此,必须遏制新官僚主义。

遏制新官僚主义,首当破除的是“官本位”意识,实现从“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然而 “知易行难”。从古至今,一直很难根除。“官本位”现在虽然是大有市场,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官本位”正面临着转折的临界点。可以预测,官员的职业特权光环将逐渐黯淡,官员也必将回归其本来面目。新官僚主义在换届中危害极大。一方面,新官僚主义会指引官员不择手段去获得晋升,体现官员“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新官僚主义具有极强的欺骗性,骗取上级领导的认可,骗取公众的信任。这一现象尤其值得警醒。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