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眼中的撤点并校
2012-06-15

一位乡村教师眼中的撤点并校

2012年06月15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丁开华

  丁开华(湖南溆浦县北斗溪学校校长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
  
  6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从2001年开始,我国农村地区启动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就是通常所称的“撤点并校”。随后10年间,我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在一些山乡及偏远地区,学校撤并后,学生难以就近入学,而保障又跟不上,造成诸多问题。
  
  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基层教师,我对撤点并校给农村学生带来的问题深有感受。我们学校位于湘西山区,学生的上学路平均都在七八公里,住得最远的孩子,从家到学校有20公里路,有些山里不通车,这路就全靠孩子们自己结伴走。
  
  漫长的上学和回家路还只是一个问题。10年里,以前的8个村小后来只剩下4个,以前村小是学前班到四年级,现在只剩学前班和一年级。二年级以上的孩子都要到乡中心学校上学,可二三年级的孩子还太小,在学校住读,生活如何自理也成了个大问题,学校老师就常常需要承担起家长的职责,为孩子们穿衣洗衣,甚至擦屎擦尿也是常有的事。
  
  我不否认,撤点并校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集合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看了这些孩子的辛苦,就不能不让人生出一丝疑虑——政府对教育资源和师资的投入不足,以致要通过撤点并校进行弥补,但这应该以牺牲这些幼小孩子与家人相聚的时间以及安全为代价吗?
  
  教育主管部门能意识到且正视撤点并校中出现的问题,并着手准备在随后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解决这些问题,这当然很好。但必须看到,农村教育的布局调整是个长期的过程,而孩子们的上学路远和寄宿问题,却经不起这种等待。
  
  实际上,此前一段时间,农村地区接连发生的“校车事故”和湖南邵阳致多名学生遇难的翻船事故,说到底都是因为撤点并校拉长了学生的上学路,而学校又配备不起正规的交通工具,长期使用劣质交通工具出行,悲剧也就在所难免。现在,《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虽然已经出台,但11日河南省濮阳市发生的超载幼儿园校车燃烧事故,无疑又敲响了校车条例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基层悬空的警钟。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这个目标我们从1993年开始提出到现在,近20年却无法实现。校车事故也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也好,都是教育投入欠账引出的问题,但我们不能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应对,而须有一个将4%落到实处的解决之道。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适龄儿童少年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和基层行政区划调整,都是事实,但所有这些事实,都不应妨碍我们的孩子安全、就近入学。
  
  确实,农村学校的孩子都特别能吃苦,作为老师,我们也愿意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可问题是,这种吃苦和对孩子的爱,应是基础教育资源充足完备之后,个体的主动选择,而不该像目前这样,掺杂太多被动的无奈。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力量,保证孩子上下学路上的安全和在学校睡得踏实。比如对低年级孩子安排老师“陪睡”,这样孩子们夜里起来上厕所有人陪着,不至于太害怕;没有“大鼻子校车”,就组织学生一起搭乘班车,让老师随车跟着,让家长到停车点接送;遇上天气不好,上学时让学生别硬来学校,放学时则把学生留下,安排免费晚餐,等天好了再走……但所有这些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不能成为长久之策。
  
  看到《人民日报》关注农村学校撤点并校引出的问题,我有种看到希望的感觉,只希望这关注确实能带来现实的改变。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