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留给后人的三条成功法则
nb.qianlong.com 2008-7-26 13:35:45
7月18日,作为新浪博客的代表,我有幸被邀请参加央视科教频道在大益茶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2008玄奘之路春季回归沙龙”。既然是文化主题的沙龙,举办地自然得很有讲究。我个人认为文化就像中国传统的风水哲学,只有在藏风纳水的氛围中才能冲气以为和,实现兼容并包、积学储宝。沙龙举办地——大益茶文化交流中心就是这么一个“风水宝地”,这里背座北大,面朝清华,南连中关园,可谓文理璧合、环境优雅。杯茶在手,品古人伟业,听今人游历,文化的风味就像淡淡的普洱茶,别有情调。
一边品着大益普洱茶,一边听到旅行团的成员们在讲经历、讲自己对玄奘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我突然也问了自己一个问题:玄奘为什么会成功?而他之前和之后的很多僧人却失败了?达到印度的僧人不止一个,而最成功者的桂冠为什么落在了他的头上。在回来的路上,我终于想明白了,玄奘的成功源于三个善于:善于行动,善于思考,善于说话。
先说善于行动。佛教在中国的兴盛始于南北朝时期。兴盛的一个表现是翻译佛经。南北朝时人们在佛经的翻译中就已经遇到了很大困难,只能根据当时对梵文的理解,运用梵文的知识来翻译经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语,所以翻译的难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么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么样的。于是南北朝就已经有人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
然而想的人多,行动的人却很少。从公元3世纪到4世纪,到印度取经的和尚一共不过7个人。所以,能走出去,向着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行动,是玄奘要做的第一件事。为了探索佛教,了解到佛教经典里的本原的情况,玄奘出发了,而且是顶着非法“偷渡”的罪名开始的。善于行动无疑是玄奘教会我们的第一条成功法则。
第二是善于思考。玄奘不仅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同时还是个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人。他在佛教学术中的主要成就有:五种姓说、唯识论和因明。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最后是善于说话。有了行动,收获了思想,那就要适时表达出来,阐述给别人听,把自己的思想变成众人的共识。这一点,玄奘做得非常好。在印度学习期间,玄奘与戒日王有幸会晤,后者对其佛学造诣十分赞赏,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当时,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善于行动+善于思考+善于说话构成了玄奘成功的等式,我想,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学习玄奘的正是这三条法则。(拳掉)
注:图片为著名《西游记》研究专家刘荫柏先生在大益茶文化交流中心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