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受助者能接受的方式献爱心
2012-01-20

  以受助者能接受的方式献爱心

  2012年01月20日          来源:京华时报

  让爱心资源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方式,发挥最大效能,不仅能使受助者感受到最实在、最恰当的爱,还能避免献爱心出现“疏密不均”,让爱的奉献成为连贯可持续的常态。
  
  最近48天里,南京福利院的孤儿先后接待或参与了165批次、数千人次参加的社会捐赠或互动。社会各界短时间内密集的爱心造访,令部分孤儿感到疲惫、不适。
  
  这样的新闻令人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有那么多爱心人士愿意付出时间、给予真爱、提供物质去帮助孤儿,去温暖缺少父爱母爱的幼小心灵。爱心是珍贵的,应当支持和鼓励。但是,社会各界年底“扎堆儿”献爱心,是否会“稀释”平时对孤儿的关注度?如果某些活动给福利院和孤儿带来困扰,更不符合献爱心的初衷。怎样更妥当地进行公益慈善活动,爱心人士需要进一步思考。
  
  由此想到北京残奥会志愿者服务的一个指导原则。大意是,面对残疾运动员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且没有向他人提出帮助请求,志愿者不要贸然上前;如果残疾运动员提出需求,志愿者应当热情提供帮助。这不是“被动服务”,而是在残疾人需要的时候、以残疾人愿意接受的方式,恰当地提供帮助与服务。本质上,这是“以残疾人为本”,是尊重特殊人群的具体体现。
  
  就帮助孤儿与其他残障群体而言,爱心人士可以将捐赠意愿等告知福利院与有关机构,根据后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双方的协调与配合,科学合理地配置爱心资源,让爱心资源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方式,发挥最大效能。这不仅能够使受助者感受到最实在、最恰当的爱,还能避免献爱心出现“疏密不均”,让爱的奉献成为连贯可持续的常态。
  
  社会还应理解,奉献爱心未必都要大张旗鼓,润物细无声的爱更容易被受助者接受。的确,高调慈善具有一定的示范与导向效应。然而,和谐的慈善乐章不能都是强音,更需要舒缓温馨的旋律。如何平衡二者,考验着慈善机构的智慧,也体现着公益慈善的成熟度。
  
  报道中还提到,一些福利院的孩子因为身体存在缺陷,或是怕被问及身世,不愿和陌生人接触。受过伤害的孩子有心理阴影、有自我保护本能是可以理解的。应当指出,化解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与外界沟通交往的能力,不是靠一拨又一拨的陌生人来访,而是需要心理学专业人士长期细致的疏导,需要一些志愿者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逐渐敲开他们的心门。心结的打开只能靠真心换真心,来不得半点虚情假意。
  
  扶残助孤的最终目标,是让相关个体走出阴霾,走向独立,真正融入社会大家庭。为此,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