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与“人富”能否两全?
2012-01-11

  “天蓝“与”人富“能否两全?

  2012年01月11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尽管公众已对国内接连不断的环境污染产生了“审丑疲劳”,但中国之声1月9日报道的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污染事件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报道称,石药集团中润(内蒙古)公司等企业排放的污水,沿着解放初期挖的黄河灌渠污染了流经的多个村庄,水量之大以至于离奇地形成了多个污水湖。原本草绿水清的村庄,如今已被污水弄得满目疮痍,村民们生活的村庄已被污水重重包围。(《中国青年报》1月10日)
  
  盘点近年来的重大污染事件可以发现,“老少边穷”地区正成为高污染企业迁徙的目的地与污染事件的频发地。污染企业之所以向“老少边穷”地区悄悄迁徙,是缘于发达地区对污染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而欠发达地区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唯GDP至上”的畸形发展观导致环境监管形同虚设,政府往往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利益链”。
  
  地方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却被“破坏”了,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污染事件算是典型一例。在“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为“发展而破坏环境”的做法当然要被摒弃,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早已成为共识。现在同样需要警惕的是,“为保护环境而破坏百姓生活”的现象有可能被社会忽视了。
  
  1月5日《南风窗》报道,“天蓝人穷”正困扰着京北那些农牧交错带的百姓。在北京以北100多公里外的河北接坝地带,山绿了,水清了,树多了,原住民们却变得更穷了,在这里,生态与生存成了一对悖论。
  
  以报道中冀北长阁一带长阁村为例。5年前,这里的村民都种植水稻,2006年10月奥运在望,为了首都保水节水,这里实施了“稻改旱”工程,农民被迫改种玉米。最近几年,稻米价格节节看涨,而玉米价格涨势不明显。“稻改旱”每年为下游节水几千万立方米,当地百姓却收入锐减。为保护环境,冀北贫困带还大规模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这一带的农民多年来一直沿袭放养牲畜的生活方式,封山禁牧又不增加其他经济收入渠道。为保护环境,这些地方的农民又出现了“政策性返贫”现象。
  
  虽然说在发展经济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在观念上还是有所重视的。同样是因环境问题百姓生活受到影响、同样是事发“老少边穷”地区,但是在媒体视野及社会舆论中,类似于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污染的事件频繁被关注,而像冀北贫困带所暴露出来的生态保护背后的生存难题,却像风中的落叶不经意间从我们眼前飘落,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两条腿必须保持平衡,对其中任何一方的过分纠偏都会导致社会“瘸腿”。“经济增长环境变差”是没尊严的发展,“环境向好生活变差”是没尊严的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自然生态与百姓生存如何平衡,这是当下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二者的取舍上,太“左”或者太“右”,受到伤害的同样都是老百姓,如何平衡前进,取决于政府施政的理性和智慧。
  
  毋庸讳言,未来几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依然是困扰地方官员的难题。这时候,不妨拿出两面镜子照一下。内蒙古托克托“污水湖”污染事件是一面镜子,冀北贫困带生态保护背后的生存难题同样也是一面镜子。(文/陈方)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