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乏爱心但不能放大个人冷漠
2012-01-06

  社会不乏爱心但不能放大个人冷漠

  2012年01月06日        来源:北京晨报

  元旦假期,家住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余玉(化名)一直闷闷不乐。几天前,她写了一篇关于帮扶摔倒老人的作文,不料30分的作文只得了5分。老师的评语是:“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这让她感到很茫然。(1月5日《北京晨报》)
  
  小学生在作文中虚构扶起摔倒老人的故事情节,这是一个童真孩子对善良的向往,他或许就是皇帝新衣里的“那孩子”,“那孩子”有了扶起摔倒老人的良好愿望,虽然不是真实事件,但他的美好愿望或许有一天就能成为现实。作为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老师对这样的作文应给予正确引导和鼓励,让善心、善意在幼小心灵内生根发芽。而这位老师凭着个人的感觉给出5分的评分,并武断地得出“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还有人敢扶吗?”的错误结论,这是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评判,本身就是不及格的评语。
  
  的确,在社会生活中,确有“不敢扶、扶不起”的个例,尤其是“彭宇案”引发的蝴蝶效应,使得一些人对扶老人这类事敬而远之。“扶人有风险,救人需谨慎”也就成了一些人明哲保身的信条。的确,社会冷漠无情的一面着实伤了一些见义勇为者的善良之心,但是必须承认,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关爱总比冷漠多。“最美妈妈”、“最美老人”、“最美女孩”、“最美女记者”之类“最美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并不断被传诵,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冷漠就放大了全社会的冷漠,不能因为今天的冷漠就断定明天会更加冷漠。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善良之心,当一个又一个最美的瞬间被定格,一种大爱的力量、一种精神的高度就会在亿万人民的道德意识中不断得到升华,成为一种守望。社会的美德、公平正义的力量永远离不开道德的力量,只有全社会注重人格教育,由家庭、学校、社会担当起孩子具备最起码的社会良知和传统美德的教育,才能避免“不敢扶、扶不起”的尴尬,对扶摔倒老人的作文就不会轻易下出如此定语。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