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是有心人的事业
2012-01-06

  公益慈善是有心人的事业

  2012-01-06       来源:东方网

  从今年元月5日起,东方卫视和东方早报跨媒体联袂制作、播出大型公民励志专题节目《大爱东方》。昨日白天,阅读了东方早报发表的长篇报道《女白领放弃过万月薪,奔走山区建了50个图书馆》,晚上,收看了东方卫视采制的同题纪录片,为这个27岁的女孩汤玲玲矢志不渝,甘愿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
  
  汤玲玲是江苏连云港赣榆人,大学毕业后曾在厦门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工作,担任总监职位,月入过万。2009年开始,她关注贫困助学问题,在甘肃、四川等地帮当地的村级小学捐建图书室。2011年9月,毅然辞去工作,前往广西玉林支教,且继续在全国各地捐建图书室,目前已经建立起50个图书室,每个图书室大约1500本书。目前,她在广西玉林一村级小学支教。她说,公益慈善事业并不只是有钱人的事业,而是有心人的事业。
  
  真是太不容易了!舍弃高薪和优裕的生活环境,甚至将自己贫寒的家庭搁置一旁,自讨苦吃,义无反顾地去从事意义非凡的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了不起!
  
  汤玲玲有爱心,也有远见。她并不是仅仅去农村上课教书,而是把着力点放在援建学校图书馆上,千方百计地要让孩子们多多看书,多多阅读。她深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绝非虚言,而农村的孩子渴望读书。这样的认知,既十分明智,又符合中国的国情。
  
  书对于人类的作用早已不言而喻,爱书是一个民族文明与否的重要标志。据说,犹太人嗜书如命,将阅读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每4500个犹太人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在以色列,平均每6个人就订一份英文报纸;犹太人会在书上涂一层蜂蜜,让孩子一生下来就知道书是甜的,他们还喜欢将书放在枕边,对书充满敬畏和珍惜之情。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当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现在中国很多乡村学校的条件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不得不正视一个令人心酸的现实: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少得可怜,公众的人均阅读量极为低下。全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每千户订报不足百份。而在广大农村,这个数字还要少。
  
  被奉为教育经典的《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有志气的汤玲玲瞄准了这个目标,将为农村孩子送书作为支教的切入口、突破点,她的勇气、她的善心、她的义举、她的毅力,令人感佩。
  
  可是,从报道来看,汤玲玲似乎有点孤单。个人的力量毕竟太薄弱,全力以赴,解囊相助,即便倾其所有,也勉为其难,力不从心。公益慈善是有心人的事业,我们都要做这样的有心人。所以,看了“大爱东方”之后,是否可由哪个公益慈善机构牵头,我们大家一齐参与,源源不断地将书籍送去乡村,建起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图书馆,这不仅是助汤玲玲一臂之力,更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
  
  * 以上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