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待善用善管民间公益团体
2011-12-12

  要善待善用善管民间公益团体

  2011-12-11           来源:北方网

  只有善待、善用、善管公益团体,我们的社会管理才能发展创新,社会的和谐稳定才有宽广基础
  
  因为省委书记的批示,20多年默默致力于慈善助学的广东东莞民间团体“坤叔助学团队”终于“转正”,以“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的名字,注册入籍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成为中国民办非企业队伍中的一员。此时,距“坤叔助学团队”递交注册申请已近5年。
  
  集合1300多名助学者,资助2600多名贫困学生,每年资助经费数百万元——“坤叔助学团队”一对一助学模式,从广东拓展到广西、四川、湖南等地,广受赞誉。可是,寻求合法身份之路,却障碍重重:有制度困境——民间助学团体没有业务主管部门,也没有行业归属,没人管,就没法登记;还有种种顾虑——“坤叔”们希望使用的“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这个名称,呼吁大家拿出收入的千分之一用于慈善事业,但在管理部门看来,却担心是在硬摊派。
  
  如今,省委书记“很为坤叔的公益团队愤愤不平”的一纸批示,化解了“坤叔困境”,然而,更多民间公益团体的身份困境该怎样化解?民间公益团体的力量如何得到进一步的认同?
  
  中国公益慈善舞台上,民间公益团体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捐资助学、环保行动、抗震救灾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并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断成长的新兴民间公益组织是政府机构的补充,是社会管理的有力支撑,也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民间公益团体的社会角色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不仅如此,从身份认定到人员、场地、管理等诸多方面,不低的门槛已将许多致力于公益的民间团体挡在门外;就算一切硬件条件具备,还有道德的苛责和质疑如影相随——一如“坤叔助学团队”,普通不过的注册名称,也会遭遇居高临下的道德追问。
  
  无论是制度困境,还是种种猜忌,归根结底,都是观念困境。民间公益团体的高门槛背后,是对社会管理认识的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需要社会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细化,这些需求,有些要依靠政府管理完成,有些则依靠市场提供,而有一些则寄望于多样化的民间公益机构。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
  
  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言,“我们不能对公益组织在成立时就搞‘有罪’推定,而成立后却疏于监管。”只有认识到民间公益团体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而做到善待、善用、善管,我们的社会管理才能发展创新,社会的和谐稳定才有宽广基础。
  
  今年7月,有关部门表示,对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履行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一体化,这意味着,上述三类社会组织将可直接登记,不必再找所谓业务主管部门挂靠。从“坤叔助学团队”的“转正”波折看来,制度藩篱虽然推倒了,但更关键是要拆除观念上的围墙,否则,在登记管理上仍然会遭遇诸如“注册名称有摊派之嫌”的泛道德化门槛,挡住民间公益机构前进的脚步。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