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能否成为更多人生活方式
2011-12-07

  志愿能否成为更多人生活方式

  2011年12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铁

  志愿服务是一种公共生活,能打破群体的陌生和隔膜
  
  这是一条容易被“淹没”的报道:北京首都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张鹏,9年义务讲解3000多小时,分享文化的同时,收获一大批“粉丝”。
  
  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从汶川地震的志愿者到世博会的“小白菜”,无数如张鹏这样的普通人,正把“志愿”一词,推送进社会的视野。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统计,1993年到2009年,有4亿多人次志愿者提供了超过83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张鹏是一名国企下属企业的办公室副主任,爱好历史文化。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把世界限定在办公桌旁,把爱好锁死在防盗门内。假设每小时接待20个参观者,他已在志愿讲解员岗位上与6万人交流。打开他的微博,更可见与中小学校、社会团体的广泛互动。对于张鹏,志愿服务,正是一种公共生活。
  
  我们或许能想象,如果不是成为志愿者,这个“80后”小伙子可能的生活:逛街、唱歌、打游戏、看电视……正有越来越多“宅男宅女”,蜷缩入自己的小小世界。以自己为中心和重心无可厚非,然而也难言生活质量与境界。相比之下,张鹏用志愿服务打开一扇截然不同的大门,选择了一种更积极、也更开阔的生活。
  
  参与志愿服务,是利己和利他的结合。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都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实现。志愿服务搭建的公共生活,不正是实现这些高层次需求的平台吗?正如张鹏收获尊重和满足,奥运、世博志愿者收获对国家、社会的信心,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自我成长。
  
  培育良性公共生活,同样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石。一个左邻右舍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一个老人靠街头麻将、小孩靠网络游戏打发时间的社会同样是不正常的。公共生活是社会共同体的粘合剂,在这条纽带下,人与人互动交流,群体的陌生和隔膜才能打破。如果任由冷漠空气持续蔓延,每个人都封闭进一己的世界,难保你我不会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却视而不见的第十九人。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远离志愿服务、拒斥公共生活,而是门槛有些高。一些发达国家的志愿组织,“从下水道到臭氧层到太空垃圾”无所不包,形式也亲切而有吸引力。在中国,志愿服务很多还打有行政烙印,志愿者的注册、组织、培训仍面临诸多问题。在一个网络调查中,80%的网友表示愿参加志愿服务,“可不知如何加入”。
  
  志愿服务尚需改进,公共生活有待填补,社会管理者理应更为重视。倡导之外,需要更多的首创精神、更精心的制度安排、更有效的组织运作。上月底,广东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可谓有益探索。各类社会组织,理应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资源。
  
  一次讲解后,孩子们往张鹏手中塞了很多糖果、钥匙扣等小礼物。播入他们心田的,不仅是文化的种子,更有志愿的种子。走出小我,走向社会,或许,这才是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