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假如清洁工打死奥迪男
2011-12-07

  评论:假如清洁工打死奥迪男

  2011年12月07日         来源:京华时报

  我们对清洁工之死感到悲伤时,也应反思许多人愤怒的根源。
  
  “电影学院奥迪男打死清洁工”,这是网站的标题,讲述了5日下午发生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桩悲剧。该校一男生因停车问题与校清洁工发生冲突互殴,导致校工死亡。
  
  事发后,舆论毫无意外地站在死者一边。据学生回忆,这名年仅43岁的校工老实本分,好几次看见他在食堂小心翼翼地跟师傅要一碗面条汤。无疑,这些追忆增加了人们对凶手的愤怒,因而对校方认定“双方互殴”持质疑态度。
  
  同情弱者是人之常情,而且在这桩惨祸中,双方的身份差距很可能是造成冲突的一个潜在原因。奥迪车也好,垃圾车也罢,只要任何一方作出让步,事件也不至于走向极端。
  
  其中是是非非,不妨留待法律解决。这里只想说,即便身份意识可能是导致这场暴力的一个来源,却也不必过于夸大,进而把这事件渲染成“强者对弱者的欺凌”。至少,当双方发生肢体冲突后,身份差距已退居其次,事件也进而演变成一场肉搏较量。无论谁先动手,在这种情况下比的肯定不是谁更有钱有势。虽然结果是清洁工倒在了地上,可谁能否认,当时倒在地上的也有可能是“奥迪男”?毕竟,这是一半对一半的概率。
  
  那么,假如是清洁工打死了“奥迪男”,舆论该如何对待?难道说这是“正义的胜利”,或者“有钱人死得活该”?何况,还不知道“奥迪男”是不是有钱人。设若如此,我们将遗憾地看到,法律规则被抹除了,正义界限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赤裸裸的贫富对峙。据此,判断是非对错,人们只需要看这个人的衣着打扮、座驾配饰。可这样来看待世界正常吗?会不会显得太简单粗暴了?
  
  这种对事物的简单二分法,折射出这个时代的焦灼与浮躁。有人因拥有财富权势而变得暴戾,有人因仇视有钱有势的人而变得浮躁,这两种心态都不是文明法治社会的正常表现。这也表明,如何拥有正确的财富观和是非观,是一个严峻问题。要转变这种简单甚至极端的观念,需要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实现。
  
  群体心理往往是对社会现实的投射与反应。因此,我们对清洁工之死感到悲伤时,也应反思许多人之愤怒的根源。有位网友写得好:这一天,世界不仅失去了一位儿子、父亲、兄弟、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也多了“一个年轻而悔恨的灵魂”。活在这个世界,不妨多一些悲悯与宽容。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