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
2011-11-14

  指责路人不如践行“最美”

  2011年11月14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
  
  一位山东“最美女孩”车流中救助陌生伤者的义举,以及车祸肇事者、被救者、施救者三家人“因祸结缘”的故事,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这位名叫刁娜的24岁龙口姑娘,前不久与丈夫在下班途中,看到一位女子被撞倒在路中央。为了不让伤者被二次碾轧,“不让小悦悦悲剧重演”,刁娜与丈夫毫不犹豫地下车救人,一边拨打急救电话,一边护在伤者身前疏导交通。天色较暗,车流中的刁娜不幸被撞倒,右腿骨折。刁娜的善举也感染了车祸中的肇事者、被救者,他们用友善、谅解和诚信,续写了一段关于良知、公德与责任的佳话……
  
  在一个民族陷入集体的道德焦虑、道德追问之时,刁娜的善行义举,各方的人性善良,既是一抹亮色,也让我们深思。
  
  这段时间,摔倒的老人无人扶、轧伤的孩子无人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原本天经地义的行为成为迟疑不决的纠结。人们在问,我们是否真的患上了“路人冷漠症”?素以守望相助、急公好义着称的中华民族,是否真的集体丢弃了善意与义举?
  
  这种道德焦虑当然有其现实基础,不过,“道德信心”不应被轻易否定。一方面,在一些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中,“路人冷漠症”有被过度渲染、放大之嫌;另一方面,每一次“痛心”与“焦虑”的背后,恰恰说明,如潮的向善之心从未泯灭和走远。以小悦悦事件为例,事发后,仅在新浪微博的转发与评论就多达453万余条,微博“小悦悦悼念堂”的关注者多达19万余人。这种道德渴求、对善与恶的鲜明立场,不正是道德复苏、弘扬的最坚实基础吗?
  
  更重要的是,储存于民间向善的道德力量依然深厚博大。我们拥有像刁娜那样的“最美女孩”、拥有像杭州吴菊萍那样的“最美妈妈”,也拥有大火中为邻居架梯、救了20多条命的上海“最美奶奶”朱燕珍……这些美好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动且温暖,让我们互信与互爱,让我们确信:“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实,行善本该不假思索,平凡朴实。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朱燕珍很淡然:“这有啥,谁都会这样做!”善念默默涌动在国人心中,这是助人为乐蔚然成风最深厚的民意基础。而平常的向善之心,才能激发出临危救人的勇气,让善的一闪念凝成大义大勇,温暖人间。
  
  “大义大勇”在生活中并不多见,更多的则是举手之劳的平凡善举。拥挤的公交车上,能否为白发老人让个座?有人问路,能否耐心回答甚至送上一程?邻家没人冒出黑烟,能否及时拨打119并通知其他人……勿以善小而不为,人性的善良温暖就在这样的微小善举中,不断凝聚成“最美”的风景。
  
  爱,是一次举手之劳,也应是长久温暖;是危难之下的“最美”,也是日复一日的“平常”。与其一味痛心于道德缺失,呼唤着道德复苏,还不如从自己开始,唤醒真善美的人性。从政府、媒体到每一个人,都合力凝聚真善美的力量,抑止假丑恶的泛起,从指责“路人”走向从我做起、走向道德践行。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