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纳入素质评估是道义上的胁迫
2011-11-10

  慈善纳入素质评估是道义上的胁迫

  2011年11月10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昨天,中华慈善总会发布消息称,将先期在四川、甘肃等省市近百所中小学捐赠111万余册《慈善读本》,后期还将向全国各地中小学推广。今后,中华慈善总会将与教育部门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计划,慈善将有望纳入学生素质评估中(11月9日《京华时报》)。
  
  红十字总会刚谋划未年五年,要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陆续推广建立红十字会组织,实现广覆盖,引来“板砖”一堆。结果,中华慈善总会也按捺不住寂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意欲分一杯羹。相比于红十字总会的“扩军增容”,中华慈善总会将“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估”,则更具胁迫之意,令人莫名惊诧。
  
  评估是评价估量之意,结果是不好就坏,不低就高。素质评估作为一个全面的体系,虽然涉项较多,但在时下素质教育自身空泛无物,评价基于客观的因素少、主观因素多的情况下,慈善纳入学生素质评估,其结果将以什么为标准?是“慈善课”的考试成绩为准,还是所捐财物的数目为标?亦或是老师的评价,学生的测评,以及自我推荐?“一颗慈善的心”本就难以揣摸,评估的重荷只会让学生趋向世故。
  
  道理很简单,各地在推行的爱心教育或“做好事”的活动当中,“基于意识培养”往往成为空话,都难免陷入“指标数据化,数据任务化”的窠臼,结果就出现了“自己丢钱自己捡”,或者同学之间互证的怪象。本来是引人向善的制度设计,却在实际过程被完全异化,并走向了初衷的反面。这样的结果,自是不能用“好心办了坏事”来解释。
  
  从本意上讲,“慈善从娃娃抓起”无可厚非。但怎么抓却是一门学问。向中小学捐赠《慈善读本》,开展慈善讲座,这都是有效的方式,慈善组织可将其视为自身的责任,但孩子却未必有此非行不可的义务。因为在慈善的接纳和表达上,他们有权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和途径,慈善总会的介入不过是众多选项之一。就像“法律进校园”、“京剧进校园”、“长跑进校园”一样,如果作为“备选动作”,供学生们当当“票友”还可以接受,但若强行要求,甚至作为素质评估的标准之一,就有些政绩考核上的“一票否决”之意,有强买强卖之意,这违背了慈善的本意,也违背了教育的伦理。
  
  当慈善成为一种“课业要求”之后,学生就不再去“诗意地表达”。此起彼伏,互相“攀比”,看似热闹的场面,并非慈善真实的表露,而是爱心被绑架之后的提前透支,成了世俗的“表现工具”。当学生的这种慈善热情被过度透支和消耗殆尽,其可能会用一辈子来弥补和回填,这样的场景,对于学生或慈善本身来说都是一种不幸。(文/唐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