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学校偏见下的“爱心”
2011-11-04

  一个人的学校偏见下的“爱心”

  2011年11月04日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在辽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的一个村庄,小学生小峰7年前被检出患有艾滋病,其他学生家长知他与自己孩子同在一所学校,便用罢课、上访的方式来表达恐惧与不满。随后,村委会腾出一间办公室,聘请一位退休老师单独为小峰授课。(11月3日《郑州晚报》)
  
  因为“那个病”,身份特殊的他,人人避而远之。偌大的村子内,没有朋友,没有欢乐,有的仅仅是其他人异样的眼光。这一切都是偏见使然。自打上学第一天起,歧视、嫌弃、排斥,这些冷酷的“非常礼遇”就纷至沓来,一次次痛刺着小峰的心。罢课退学,上访投诉,开会表决。更有甚者直言,“要是他来学校学习,那俺们孩子只能转学”。
  
  因为知识匮乏,因为恐惧,所以偏见。正因为村民们不了解艾滋病,不知道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传播,不知道和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握手、拥抱等不会传染上艾滋病,才避他,远离他,隔离他……在他们的理解中,得了“那种病”,似乎就成了死神的帮凶,随时会不声不响的带走身边人。
  
  想必,村民们也不可能都没有听过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只是,在谈艾色变的语境里,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
  
  也难怪,一些医院、医生面对艾滋都信心不足,何况是此处的乡野村民?抱着“不怕一万,只怕万一”的紧张与忌惮,众家长为小峰挪出了一间村委办公室,并誉之为“爱心小学”。“爱心”二字,足见众人之心安理得。一来,将“病源”隔离,保证了自己孩子的安全,图个放心;二来,名誉上满足了小峰受教育的权利,彰显众人“爱心”。
  
  表面上看,“爱心教室”已经是最好的结局。殊不知,这个名为“爱心”的铁门后,是一双落寂的眼睛,是一颗封闭的心。
  
  坦率地说,“爱心教室”不是义举,是补偿。从法理层面来说,村民异样相待,是擅自划区,这些行为已经严重侵犯了小峰的合法权利。而且小峰也具有不可剥夺的受教育权,所以说“爱心教室”应该算是先侵权,再补偿。
  
  然而,此处的教室俨然已被冠上了“爱心”的名头,甚至还泛有几分神圣的光辉。更值得深思的是,基于此前分析,“爱心教室”竟成最好结局,村民侵权行为,一时间还会获得不少人的宽容与“理解”。这是不正常的。很多人对于艾滋之偏见已经深入骨髓,以至于,对于艾滋病患者正常权益的维护,都看成了一种福利;对艾滋患儿上学读书,都看成了一种幸运。
  
  抹去艾滋歧视,我们的路还有很远。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