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红总会”推广变强制?
2011-11-03

  如何防止“红总会”推广变强制?

  2011年11月03日    来源:珠江晚报 作者:熊丙奇

  未来五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将陆续推广建立红十字会组织。红总会要求,对于学校中的红十字组织要有规范的规章制度和基本的经费保障。(11月2日《北京晨报》)
  
  近年来,“慈善强捐”、“被自愿”在一些地方的学校中,高密度发生。而在教育领域,依靠政府发文,通过教育部门开会布置,由学校领导亲自负责,成为有效推进一项工作的基本经验。红总会的推广,不出意外,也会走这样的路线。而一旦走这样的路线,所谓的规章、所谓的学生自愿,就成了一句空话。
  
  显然,问题的关键是,为何这样的推广模式,可以在学校中如此吃得开?如果学校可以不理政府部门办学之外的其他行政指令,这一模式还可以行得通吗?
  
  这也是我国学校管理改革的关键,即打破传统的政府管理学校模式,实现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其中,校长的遴选机制转变,和学校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十分重要。我国教育管理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究其原因是,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校长都由政府部门选拔、任命、考核,所以校长办学,往往只对上负责,而不对师生负责,不折不扣完成下级下达的各种任务,万般讨好甚至献媚领导也就成了校长们很正常的选择。在学校内部,对教师和学生也实行行政管理与评价,没有代表群体和学生群体利益、独立发挥作用的教师委员会和家长委员会(对于大学则是学生自治委员会),具体办学事务,基本上由校领导说了算。
  
  另外,我国各级学校一直被认为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这种情形的,也是传统的政府管理学校模式,对应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学校也就设置相应的“对口机构”,如此一来,学校就不是纯粹的办学机构,而成了办社会,甚至办政府,有的学校的机构高达四五十个之多。此次红日字会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设立红十字组织,其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谁来负责?到头来,极有可能羊毛出在养身上,还是由学生买单。
  
  如果上述学校管理模式转变,学校领导由公开遴选产生,他在办学中,还会听命不合理的行政指令吗?而有关学生事务,这要由家长委员会参与决策,校领导根本无权干涉。在这种情况下,“强捐”、“被自愿”失去生存的土壤,红总会即便有醉翁之意,也难觅机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