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也要从娃娃抓起?
2011年11月03日
据报道,11月1日,全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2011~2015年发展规划》,该规划指出,在未来5年,全国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目标是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继续推广建立红十字会组织。
小平同志曾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今按照红会的意思,将来上至大学下至幼儿园都要建立红会组织。如此“哪有学校哪就有红会”,大有慈善也要从娃娃抓起之势。
不过说实话,红会这一规划听起来就不靠谱,这当然不是说红会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广建立红会组织难以成行,而是这一行为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令人质疑。
毋庸置疑,中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经济尚不独立,遑论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学生。说白了,学生群体本身就是一个纯消费群体,他们多数需要家庭、社会等的“资助”才能学习、生活下去。如此语境下,红会将触角伸向一个自身尚难保的群体,实则伸向了一个个家庭。当然,并不排除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希望通过子女向社会表达爱心,以此达到回报社会或培养学生爱心等目的。
但红会欲发动学生参与慈善也罢,通过学生发动家庭也好,都不代表非得在学校弄个受捐组织不可。事实上,中国8万多个红会基层组织已遍布各地,学生要捐款,要找一个慈善机构(包括红会)绝非什么难事;再退一步,就算去红会不方便,找一个可以献爱心的地方,亦非难事,比如现在不少超市、医院等都设有捐款箱。
这与发动公众捐款未必需要在每个人家里放一个捐款箱一样,问题的关键在于,红会的触角伸得越深,反而容易给人一个强迫甚至敛财的感觉。
毕竟,慈善的本质特征是自愿甚至自发的,而且在强调个人自主、公民自由的社会语境下,慈善组织与公民之间还应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慈善组织离公民生活越近,慈善事业就搞得越好。相反,种种迹象表明,大肆“号召捐款”、“建议捐款”等看似自愿的慈善行为反而容易影响公众的捐款热情,甚至导致逆反心理。
此外,笔者对红会进驻校园还有其他担忧:一是学校毕竟是教育基地,而非慈善基地,如果都像红会一样“亲近校园”,学校今天来个慈善基金会,明天来个扶贫基金会……长此以往,这学校的教育工作能否正常开展下去,还真让人担心。二是红会触角伸得越长意味着慈善成本越高。在中国慈善成本高居10%左右的背景下,红会大举进驻校园,面对一个经济不独立的群体,能不能收回“经费保障”,也有待论证。三是红会虽说入会和交费都是自愿的,但这种自愿会不会引起学生间的攀比,也是未知数。以笔者经历为例,大学期间献血一次可加德育学分3分,就曾有不少同学为德育学分而“自愿献血”。那么,且不说学校有可能将未加入红会的学生区别对待,进而造成变相强捐,单单是“入会意味着爱心”这种无形暗示,就可能给广大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
总之,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少善心,也不缺少捐赠的热情,最稀缺的始终是安全、高效的捐赠渠道和公开、透明的善款使用保证制度。如果红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未能迅速在这一点上有所作为,而试图通过组织扩编去取得慈善事业的兴旺发达,恐怕只能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