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话题虽老犹新
2008-10-01

  虽然没到重阳节,长假里老朋友相聚,却已经聊到敬老的话题。

  “孩子说定长假里就来看我们一趟,其他时间就自由去了,丢下咱们不管啦。”“他们小夫妻买了两辆车呢,就管自个儿四出旅游。唉,我们老两口连上海周边地区都难得跑呵。”几位的生活境况都还是较好的,可是你听,似乎都有一点牢骚吧。

  言及前一阵,好几个地方聘任基层领导时加上一条“平时必须做到孝敬父母 ”,引来的是“老一套,没啥新意”,甚至“很像作秀”的质疑之声。大伙观点倒也一致,即:是否加上这一条,大可听便,不宜划一,但要求管理官员必须孝敬长辈,这是起码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该做到嘛。

  在我有限的见闻中,这类声音已经不算是稀缺的了。事关和谐,事关民生,目下确实需要进一步强化孝的教育工作,要进家庭,要进入学校和社区。一些老龄工作者提出,“以古今中外孝亲敬老的故事作为孩子们的教材”,又主张“在全国各省、地、县、乡、村和社区树立弘扬孝道的榜样”,都是剀切的建议。尤其是当着我们上海正在迎接世博,向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前进之际。

  须知伦理道德建设,从来不是“作秀”。须知一个老龄化社会恰恰提出这种明确需求。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5亿,超过总人口的11%。据预测,到2020年将达到2.43亿,占总人口的17%。如此庞大的银发群体,他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如何了呢?老龄,主体上本来就意味着人生的困难阶段,需要社会客体的支撑。很遗憾,象发达国家那般普及的老年福利院,我国目前尚属艰窘的家底无从提供;甭说内地了,就是比较富庶的长三角一带,也属供不应求。至于享受高素质人员护理、高标准硬件服务的高档次“社会养老”,对绝大多数老人说来都是一种奢望。难怪媒体上有《长三角“养老专业”大学生路在何方》的报道,说的是南京一家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预计招生30人,实际招生16 人,毕业后只有2人从事本专业。社会不足家庭补,那就只有寄望于子女儿孙了。遗憾的是,“一些人把老年人看成包袱、累赘”,民政部前副部长李宝库指斥道,“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的合法权益。”此类令人发指的情况,农村尤甚于城市。

  看来需要在“社会不足家庭补”之外,加上“物质不足道德补”这一条。如果说在古代,以自然亲情为基础、人际和谐为目标的孝道,对于中国农业文明时期风雨飘摇的民生起到了支撑、加固作用,那么在物质生活已明显改善却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今天,实践给出的课题就是持续力倡和谐社会新时期的孝道。舍此,则谈不上代际关系的和谐以及与此相连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和谐家庭,还有什么和谐社会?

  是非明摆着。可是,历史的阴影仍在徘徊。在今天,谈到弘扬孝道,很多人似乎总觉得理不直气不壮——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狠狠批判过孔孟的孝道?

  没关系,我们要学会扬弃,亦即批判中的继承。

  孝敬之道,指的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早在公元前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意味着彼时的华夏先民已经有了孝的观念。经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论述,孝道渐成家庭道德的核心。然而,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统治阶层瞩目于“移孝作忠”,孝的道德规范被糅入维护封建宗法秩序的种种非人性理念。从而,中国古代的孝道具有两面性,融合了两部分,既有封建性的东西,亦有合理性的因素。就孝道的前一部分,即封建性部分,五四时期呼啸猛进的思想家当然不会吝啬自己抨击的笔墨。这些批判是时代的警钟,社会的良心,永载史册。不过,不能要求战士的投枪百发百中,激烈的批判难免有“矫枉过正”的所在。这主要就表现在对孝道的后一部分亦即合理性部分缺乏充分肯定。

  我们想一想吧——不仅被胡适称为“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的吴虞,言之过绝,迹近走火,因为他的结论竟是:孝道“就是教一般人恭恭敬敬的听他们一干在上的人愚弄,不要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孝字的大作用,便是如此。”就连彼时的思想界旗手陈独秀,也一样要求全盘排斥孔子的伦理学说——“盖以其伦理学说,与现代思想及生活,绝无牵就调和之余地也。”是否决绝了点呢?因为人类基本的道德概念一脉相承,各个时期的伦理道德都是可以批判继承的。伟大的鲁迅,写下《二十四孝图》一文,抨击“ 二十四孝”故事之迷信荒谬、之“尊老废幼”反进化,很痛快。但是,“二十四孝”故事并非一无是处呢。就如时下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的,这些故事中选取的孝行,事迹突出,情节生动,使人阅读后容易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在民间长期不胫而走,产生强烈的孝亲敬老的感染效果。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我赞成逝去不久的王元化的观点。他说,“反传统 ”有一个一元化的思想习惯:新的一定胜过旧的。这其实是从生物进化论那里搬来的似是而非的观念。他认为并非什么事情都是需要除旧布新。中国传统思想的某些因素,可以重新开发出来,作为现代化价值的资源。比如道德思想、修身文化,应当可以用来补正现代性规划的某些盲点。

  是的,过去轻视了它,现在该重视起来,无所谓新乎旧乎,不需要任何忌讳。“不要在泼脏水时将孩子也泼掉”,先哲说过的。如果已经泼出去,那么,哪怕已经泼到爪洼国去,后人也须鼓着劲找它回来,是吗?

  自然,“找回来”不意味着照单全收,而是需要去芜存菁、去伪存真。我们应当继承的是孝道的合理内核,即儿孙对于尊长的感恩、敬爱、赡养等成份。既然我们建设的是现代化的公民社会,什么“子为父隐”、“父为子纲”那一套是该休息的,是不能恢复的。但是,批判不可扩大化。尤其当着中国家庭的伦理重心已普遍地由以往的孝亲为本转为时下爱子为本之际,“敬老不足,爱幼有余”成为家庭通病之时,现在需要注重的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弘扬孝道,切实维护老人权益,营造代际间良好的家庭伦理氛围。

  据说在英文中没有可以与“孝”对应的单词。但是,孝敬老人,却是人类生活之通义,外国有识之士也力倡青少年对于尊长的感恩、敬爱、赡养等等。我欣赏早年读过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著作。他曾经长期担任巴甫雷什中学校长。每逢一年级新生进入这所学校,一进大门,就会看见正面墙壁上挂着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标语时,苏氏答得多好——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具体认识入手。如果一个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

来源:东方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