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唤醒社会
2011-10-24

  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唤醒社会

  2011年10月24日     来源:南方日报

  ●提要
  
  一味地斥责18名路人是无用的,高擎道德的旗帜,道德并不会真的飘扬在社会的上空。这个社会需要反省,每个人都需要反省。我们应当对自己刮骨疗伤,深挖自己内心中的“小”,深挖我们制度建设中的“小”。这一番讨论不应仅仅局限于道德领域,也应对一个个违法陷阱和合法伤害权进行甄别。
  
  不久前,佛山发生了令世人瞩目的“小悦悦事件”。小悦悦先后被两辆肇事车辆碾压,而18名路人经过却无人施援,当监控画面一次又一次播放的时候,冷漠的路人让这个社会为之震惊,也让全社会陷入反思之中。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是那些路人,口中的道德至上沦落到现实中去的时候,却可能言胜于行,行则冷漠。一味地斥责18名路人是无用的,高擎道德的旗帜,道德并不会真的飘扬在社会的上空。这个社会需要反省,每个人都需要反省。
  
  不要再把冷漠推给个体,不要再为社会道德的整体性堕落涂脂抹粉,不要再来掩饰什么。小悦悦来到这个世界仅仅两年,就匆匆地离去了,对于她来说,这个世界无疑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是社会的良知在消散,冷冰冰的是道德文化的沦丧。也请不要再把道德沦丧归给封建文化糟粕,古代中国亦讲“仁义礼智信”;也请不要再把道德沦丧归给外来腐朽文化,即便是西方国家,也会对这样的冷漠集体反思。我们应当对自己刮骨疗伤,深挖自己内心中的“小”,深挖我们制度建设中的“小”。中华现代文明要想屹立世界于不倒,首要的便是社会的道德水平不落后于世界多元竞争格局中主要参与国家的社会平均道德水平。
  
  中国是大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这些都是事实。但越是大国,社会基本的道德问题越是需要给予重视。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道德堕落更不是社会主义。如何让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领域丰满起来,如何让社会道德水平提升起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但我们不是站在道德高地的审判者,我们国家从不缺自居道德高地的审判者,最缺的从来都是默默的践行者。高呼道德口号,斥责18名路人,这是容易的,仿佛也是正义的。然而道德口号飘过之后,斥责飘过之后,社会道德水准真的就提高了吗?
  
  真正能够在道德高地立足的永远是那些践行者。他们或许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用行动诠释现代公民精神;他们或许所做的只是些微小事,但他们以“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志让这个社会多了一点光和热。鼓励好人好事、惩罚坏人坏事,是社会制度理应作为之事。如在交通肇事领域,出现了令人奇怪的“碾人之后非得碾死”的现象,直指相关交通肇事法规之漏洞。恶法昭彰,恶行必然伴随。司法之失,催生人性之恶,人性之恶,则一再击穿脆弱的社会道德防线。或许作恶者只是少数,冷漠者只是少数,但以偌大中华之庞然人口,少数亦为惊人数字。若作恶得利得逞,则作恶必然传染,若冷漠可以明哲保身,则冷漠必然扩散。在一个拜金主义泛滥的社会,在一个道德标准虚置的社会,普遍人性需要重建,相关制度亦须重建。
  
  但我们的社会毕竟也有温暖。第19名路人陈贤妹对小悦悦进行了施救,毕竟这个社会还有很多陈贤妹。然而,我们应思考,如何才能鼓励更多的陈贤妹出现,如何才能避免陈贤妹被陷害成南京彭宇的可能?有时,冷漠的路人未必心肠是冷漠的,他们可能也想施以援手,但他们恐惧救援之后被牵累被迫害,而法律和制度无法对其进行保护。我们是否应当对现存法律和制度进行一番彻底的讨论,看一看是否存在制度性不保护好人的文件存在?这一番讨论不应仅仅局限于道德领域,也应对一个个违法陷阱和合法伤害权进行甄别。如果在一个市场经济社会营生只能靠偷税漏税去盈利,如果只能靠官商勾结才能发财,如果只能靠投机取巧去获得生存空间,这表明违心作恶的现象是存在的;而如果类似暴力拆迁的血酬定律依然存在,合法伤害依然上演,那只能说明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
  
  拯救人性,既需要反躬自省,我们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亦需要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性存在进行深入剖析,去伪存真,除恶扬善。唤醒社会,唤醒自己,以社会性的力量推动真善美的增长,让体制内外达致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冷漠才会散去,良知才会聚集,温暖的阳光才会照耀在人的心上。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