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冷漠,何去何从?
2011年10月24日
树立规则意识是救赎道德的有效途径
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如果说小悦悦惨剧见证了18名路人的冷血和残忍,那么肇事司机、家长等群体表现出来对规则和职责的漠视,从而将小悦悦们置于危险境地,同样值得反思和反省。
从报道可以看到,五金城秩序非常混乱,存在人车争道、货物乱摆乱放等现象,危险系数相当高。敦促人们“各行其道”,有关单位和部门是如何管理的?难道任由乱成一锅粥?如果秩序井然又会怎样?
监控录像清淅显示小悦悦被撞倒前,在第一辆车前行走。要是第一位司机注意观察、谨慎驾驶或下车查看,以为碰到物件的第二位司机同样能细心一些,多点人本和规则思维,悲剧避免并非没有可能。
热闹五金城掩藏下的冷漠小社会,谁来构建沟通、交流等平台,通过组织活动等方式消融隔膜,建设和谐社区?和谐邻里说得太多,五金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显然相关部门也存在失职行为。
小悦悦的母亲很自责、后悔,如果当初家长悉心照顾,邻里能及时提醒一声,有关部门多提供托管服务,每个环节尽到监护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安全的环境,小悦悦或许就不会惨遭不幸了。
诸如此类的缺口,如果不从源头开始反省,并思考如何填补缺口、担当责任,那活泼可爱的孩子只能生活在重重危机里,一旦疏忽,他们的身体甚至鲜花般娇嫩的生命还将为此买单,悲剧也只是名字、时间和地点的变换罢了。
可见,一边倒地去指责路人冷漠是因为怕承担“反咬一口”等责任,继而不敢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倒不如先深刻反省,公众忽视了对规则的敬畏和尊重,才是悲剧的“罪魁祸首”。
道德应当是一种软素养,人性的温情和向善的风俗,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传播爱心和良知,但毕竟公众有自己的选择,哪怕再冷血,最多止于道德的谴责。而规则是硬性的界定,如不遵守并放任失守,将导致社会的失范。
一个文明和进步的社会,规则意识来源于内心世界的认可。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很大程度依赖于大家对规则的敬畏、信认和遵守。当每个人守住了“准则”各行其道,从无数细节着手把关,从点点滴滴践行以不变应万变,密密麻麻的点织成了完整的安全网,至少可以降低小悦悦面临的风险和意外的概率。
卢俊安
拒绝冷漠需制度给力
追忆天真的小悦悦,天堂应当没有车来车往,没有那一颗颗冷酷的心。或许,每个人心中都蕴藏着美好的人性,只有激活、放大爱的正面能量,救赎道德和治疗社会病不是没有可能。然而人性的柔软与温情,即使法律介入不是最优的选项,但失去了制度的保障,如果“英雄流血又流泪”、善恶不分的讹诈大行其道,风险和代价难免形成口袋效应,将人性、良知和道德屏蔽。
人性固然复杂,但乐善好施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不缺道德资源和正义力量,缺的是做好事做好人的技术支撑和法律风险规避机制。诸如意大利、法国等法律规定,“见死不救”将承担刑责和罚款。刚性的法律能消除集体冷漠的空间,这一最低的道德将最大程度避免悲剧的再度上演。如果法律都不被敬畏和遵守,空泛的道德说教往往无能为力。
只是纵观小悦悦事件,制度设计要更科学、更人性化,必须延伸到网络自由、幼儿托管等公域与私域并存的课题。如陈贤妹阿姨抱开了小悦悦,居然有人发帖质疑她想出名,而东莞楷模居品集团捐赠,也有人“有罪推定”地指责作秀,如此恶毒的攻击,说明网络这个公共场所、开放的平台,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网民该说什么或者做什么,不能背离基本的社会规范、公德,更不能践踏道德和法律,但权责怎样划分,言行的边界在哪里?只有出台规范的法规,并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网络引领和传播文明才接地气。
唤起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不能仅靠单一、枯燥的说教手段,只有把问题都考虑到,运用更多制度杠杆,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地为公民撑腰,多个方面给善良和道德加热,并堵塞形形色色的漏洞,公众不再陷入扶与不扶、救与不救的纠结,尽可能防止悲剧的再度发生,尊重并守护生命,也许是告慰小悦悦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