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不能拯救中国慈善
2011-10-21

  “微公益”不能拯救中国慈善

  2011-10-21 来源: 网易财经

  在“郭美美事件”令官方慈善组织信誉大损后,民间草根“微公益”蓬勃发展起来。近日,据媒体报道,“免费午餐”、“关爱尘肺病人”、“老兵回家”等活动参与者日益增多,“微公益”逐渐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然而,这种靠个人信用的“微公益”模式真的能拯救中国慈善吗?
  
  当官方慈善组织信誉大损时,民间的“微公益”遍地开花
  
  “郭美美事件”后,官方慈善组织公信力大幅下滑
  
  从红十字会“天价餐”事件到“郭美美事件”、再到河南宋基会事件,中国公益界掀起了信任风暴,中华慈善总会、红十字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官方慈善组织都受到连番质疑,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陷入了历史低点。
  
  这种信任危机直接影响了官方慈善组织的“吸金”能力。民政部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介绍,全国捐赠数据监测显示,今年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3-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6-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86.6%。
  
  部分民众不再选择慈善组织,草根“微公益”崛起
  
  虽然公众不再信任慈善组织,但全国捐赠总数没有太大变化。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接收捐赠总额为283.55亿元。其中,3-5月捐赠总额为150.98亿元,6-8月捐赠总额为121.03亿元。
  
  这说明人们的捐赠意愿并未因为郭美美事件大幅降低,但受捐单位发生了很大变化:怀着对慈善组织的不信任,不少民众选择“跨过”慈善组织,“点对点”的个人捐赠大幅增长。今年3-5月,“点对点”直接捐赠给个人、不通过公益组织的捐赠数额仅为3887万元,但6-8月,“点对点”的个人捐赠数额大幅上升,达到1.27亿元。
  
  在这种情况下,另一种不依靠慈善组织的公益模式“微公益”蓬勃发展了起来。媒体人邓飞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北京厨子发起的“关爱尘肺病人”、孙春龙发起的“老兵回家”等微公益活动,参与者众多,有些还获得了企业界的资金支持。
  
  “微公益”既指以微博作为发起平台,又指力量之微、发起者地位之微,有一种尽己微薄之力,推动社会公益的理想。“微公益”多由某些对公益事业抱有极大热情和爱心的“公益领袖”发起,这些领军式人物有些是社会名流,靠着名人效应和私德扩大影响;有些则是无名草根,但靠活动组织过程中的透明,赢得公众的信任。
  
  “微公益”虽能让更多的人参与慈善,却不能成为主流模式
  
  “微公益”让慈善回归透明,更具号召力
  
  在官方慈善组织信誉江河日下的情况下,“微公益”的崛起满足了公众参与慈善的需求,也弥补了官方慈善遭唾弃后、公益媒介不足的缺憾。同时,它因为规模较小,可以规避目前政策对于民间慈善的限制,部分管理机构将“微公益”看作是“社会上的互相帮助”。
  
  目前来看,无论是何人发起、资助哪些群体,“微公益”活动几乎有一项共通之处:信息的透明,而这正是目前官方慈善最被人诟病的,甚至是中国慈善事业整体缺乏的。微博是成就“微公益”的主要媒介,而“微公益”并非只是借助微博来宣传推广,同时也以微博为平台,及时发布善款筹集进度、善款应用、成果等重要信息,在众人的“围观”与监督之下从事工作,让官方慈善所避谈的“玻璃口袋”通过“微公益”得以实现。
  
  但“微公益”依靠发起者个人的私德,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
  
  “微公益”作为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的确令人欣喜,但“微公益”终究是个体的自发式行为,只凭着发起者的一腔热血和冲劲儿在推动,它无法持续也难以复制,终究无法取代专业的慈善组织,也无法拯救目前的中国慈善事业。
  
  “微公益”只是个体的自发式行为,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发起者和组织也不是专业性人才,一旦某项“微公益”达到一定规模,就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媒体人邓飞、梁树新发起的“免费午餐”活动得到了网民的热烈响应,善款规模高速增长,但随着“盘子”越来越大,发起者邓飞、梁树新都认为“网络爱心的推动,并不是长久之计。”梁树新曾对媒体表示,正在筹划一个“退出机制”,由政府部门接盘。
  
  部分“微公益”的发起者都认为,依靠个人单打独斗、募捐、找志愿者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操作方法,只能作为民间公益的第一阶段,当慈善项目达到一定规模后,一定要确定一种机制,将公益项目制度化,这样项目才能具有持续性,即使最初的发起者和管理者退出,慈善醒目也能继续运作。相对于目前“微公益”的自发式与分散式,中国公益更需要一种可持续的、具备内生力的模式。
  
  与其依靠个别发起者的私德,不如建立公益产业链
  
  只靠个人的道德无法支撑起中国慈善
  
  许多人用道德标杆来要求慈善组织,希望捐赠的每分钱都用到受益人的身上,中间的整个过程能够完全免费,甚至认为公益组织人员领取工资都是不应该的。这对于红十字会等由政府支付人力成本和日常办公费用的官方慈善组织来说,或许可以实现,但对于自己支付运营费用的民间慈善组织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把公益捐款100%用于项目本身,不从中扣除任何费用”,梁树新在发起“免费午餐”活动时如此许诺,受到了网友的热烈支持,但这种观点对于整个中国慈善事业来说,未必有益。对于慈善组织提取的管理费,有关规定要求“不超过总支出的10%”,这一硬性规定本意是防止善款滥用,但是这一“一刀切”的规定恰恰制约了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目前中国许多民间慈善组织运营经费非常紧张,许多民间慈善发不出工资,招不到人才,连生存的有问题。
  
  王石等一些壹基金理事主动提出,是否由发起人企业来承担壹基金的行政和人员费用,保证每笔善款都能用于公益项目,在最终这项提议被否决。因为壹基金的决策者认为,如果壹基金做到“零成本”,势必让公众以此为标杆要求其它公益组织,这等于是摧毁了整个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完全“零成本”的公益模式是不能普及的,尤其是对于民间慈善来说。办公费用、物资运输费用、人员的工资等等都是民间慈善机构的运营成本。在西方,执行性的公益组织人员行政经费超过20%、30%的并不鲜见,只要是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之下。“我不希望过分道德化地来看待公益组织。”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认为,“这是一份职业。”
  
  公益事业也可以公司化、产业化
  
  目前的“微公益”主要是依靠发起者的热情、参与者的善心,但是有了慈善心不等于能做好慈善公益。民间慈善组织壹基金的创始人李连杰认为,慈善公益在中国还刚刚起步,大家不要急于推动企业家捐多少钱,慈善公益领域内的产业链建立起来最重要。
  
  壹基金最初是由李连杰凭借个人人格魅力和公关能力,一步步创办起来的,但是壹基金发展至今,包括李连杰在内的创始人们正逐渐淡出,而李连杰本人也认为“去李连杰化”是壹基金真正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必要条件之一。
  
  现任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认为,公共服务组织最重要的就是要像公司化那样,有预算管理和决算管理,以透明公开的集体决策让个人的自由财政权降到很低。显然,一种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更能令慈善组织可持续的发展。
  
  南都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认为,“公益也是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产品、有需求、有供应、有消费、有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公益机构是贩卖服务者,捐赠者为购买服务者。慈善机构依靠服务质量和信息公开吸引捐款;用企业家的精力对其进行经营管理,以保持效率和活力。在开放的竞争环境和供求关系的调节下,高效、低价、服务多样化的公益机构将最终胜出。

  “微公益”这种依靠发起主体私德的公益模式,缺乏专业性和持续性,难以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主流模式。中国慈善不能仅仅依靠善心,而应该形成一种产业,一种职业,以此谋求持续性的发展。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