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社会“冷漠症”开处方
2011-10-17

  为社会“冷漠症”开处方

  2011年10月17日     来源: 华龙网

  连日来,从武汉老人摔倒无人敢上前扶一把,到台州女小偷被人扒光衣服裸游街头无人过问,到郑州一产妇手术室被麻醉后等不到医生婴儿胎死腹中,到佛山路人睁眼看到小女孩多次被汽车碾压倒在马路边无人上前救冶……敢问,普通人的良知哪去了?正常人的责任哪去了?更别谈社会求助精神,更别谈社会爱心,更别谈雷锋精神。我们连起码的人之常情的伦理道德和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没了,何谈“精神”与“品味”?
  
  扶人一把天地宽,见死不救三分罪,救死扶伤医之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些都是古人们皆明白的浅显易懂的道理。然而,在这个社会高度发展和文明高度进步的今天,我们却“傻了眼”,我们却“呆了头”,我们却“痴了形”。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或许再度回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看客”时代……折射出了这种冷漠与冷血是从我们骨子里长出来的,我们到底怎么啦?如今我们为何变得见倒不扶?为何变得见死不救?我们为何在面对生命的时候,变得如此冷静、冷漠与冷血?
  
  症状一:人们由互不信演变成老不信。即有心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却多心让家人遇事少出头。
  
  小处方:老人摔倒没人扶?说明冷漠不是偶然的。缘自一个“怕”字,因曾有扶摔倒老人官司把身缠。受社会负面报道的影响,凡见摔倒便闪人。这需要我们重建责任意识,包括当事人家属的自我责任、好心人的社会责任、全社会的责任氛围。一个“怕”字几乎让全社会的人们丧失道德与良知,一个怕字几乎让全社会陷入“失德”恐慌。要根治“冷漠症”,需清本正源,从道德范畴入手,建立诚信社会。在善良易于“活跃”的诚信社会中,人们自会逐渐摘掉冷漠的面孔,形成更多的关怀和温情。
  
  症状二:人们情绪容易受负面所影响。即自己遇事时爱管不爱管,同时又抱怨社会淡然冷漠
  
  小处方:女孩车祸没人救?说明冷血发自骨子里。缘自一个“戒”字,因曾有做好事助人惹得一身烦。看到小偷,犹豫着是否要管管,担心事后遭报复。所以才有“扶人者被诬陷为撞人者”、“拾金不昧却被讨要更多的钱”等事件,不断地扭转了人们“帮助人可能惹麻烦”的心态,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元素”。用正确的导向引导人显得越发重要。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感人事例,都是医治社会“冷漠症”的工具,思想舆论界理当有所作为。
  
  症状三:传统熟人向陌生人转型受挫。即习惯性用戒备眼神防范,怀疑心态对待所有陌生人。
  
  小处方:凡遇到事就闪人?说明戒备来自生活中。缘自一个“防”字,因曾有诸多事例不得不让人防。如我们从小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如银行提示:“不给陌生账户打款”;如小区提醒:“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其实,这是一种“误导”,不仅误导了我们的下一代,还误导了我们整个社会生态。一个温情的社会,需要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它要求人们相互信任、互利互爱、善于妥协,构建温馨、文明、和谐的社会,这是一个社会可以发展下去的不言自明的逻辑。
  
  症状四:社会型仇视凌驾于公德之上。即视所有不良行为为恶行,人治往往大于法律和道德。
  
  小处方:小偷游街无人管?说明仇视缘于内心里。缘自一个“仇”字,因曾自己有被偷过的痛恨之心。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恨小偷,特别是带有诸多证件和银行卡的钱包被偷后,给当事人带有诸多麻烦,又要补证又要补卡。所以,大凡遇到小偷被抓,除了看热闹就是起哄,没有人会同情小偷。然而,这也正是我们法律意识淡薄的地方。
  
  症状五:伦理道德和岗位职责全沦陷。即岗位职责丢失实为可恶,伦理道德丧失是社会悲哀。
  
  小处方:产妇手术无人管?说明职责缺失是关键。缘自一个“责”字,因职责是每个人的命根和操守。显然,患者的性命是托付给医生的,同时对医生寄托了无限的信赖和期盼,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婴儿胎死腹中”事件,除了主治医生责任丧失外,医院的管理更是漏洞百出:主刀医生未到,产妇怎能先麻醉?一个医生缺位,没有其他替补吗?该事件揭露出了诸多问题:一是医德的缺失,二是管理的混乱,三是责任的丧失,四是监督的缺位,五是法律的空白。
  
  症状六:社会管理失控和制度化缺失。即以骗术获得爱心和帮助,侵占了真正期待求助资源。
  
  小处方:骗子真伪太难辩?说明社会管理的失控。缘自一个“骗”字,因骗子骗术缠绕我们防不胜防。要根治“冷漠症”,必须提升社会的公民责任感和道德价值观。公民意识是基于对法律授予的权利义务的理解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公民参与公共事物、承担公民个体责任的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要通过教育和培养。
  
  应该说,从昔日“熟人社会”走向今日“陌生人社会”,这是一种进步。这意味着社会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我们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自然难免要面对社会中的种种不适应。但我们道德应应学会的是该如何同陌生人相处,而不是一味地排除和抵制陌生人的存在。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处理好重构社会信任这一课题:在全社会重建重塑重构信任——让你我不再陌生,让我们互相信任,让大家以诚相待,让社会诚信为本。
  
  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以来,指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现如今,冷漠使人变得麻木,冷漠使人变得残酷,冷漠使人变得无知……同时,冷漠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惨痛的教训和沉痛的思考。说到底,冷漠的人缺乏的是道德和法律,冷漠的人缺乏的是责任和良知,冷漠的人缺乏的是宽容和爱心……让我们56个民族、13亿多人民唱响民族信任危机大合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