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房子还应有更多养老选择
2011年10月10日
说到“养老”,很多人都有话说。
社会学家会用专业数据,来佐证银发浪潮的最新表征和未来趋势;政府部门会一脸肃穆描述养老形势,虽已尽力扩展社会保障半径,但力有不逮之处,还是不容否认的;你若问华发满鬓的双亲,没准他们还会反过来安慰你:“没有过不去的坎”;而当初在舆论湖面倒影出“叛逆”的80后,不觉也已至而立之年,个别或已有年逾古稀的父母需要赡养,却可能力不从心。
养老何处去?答案当然多元纷呈,“以房养老”就是其中一元。28日,民政部等12个部门与全国政协开会讨论养老工作进展。其中,银监会负责人表示,由于中国现有的制度房屋产权70年,“以房养老”难以推行。房价上行期,“以房养老”问题不大,下行期,则可能遇到问题。
这个表态,或许会遭到嘘声,被认为是银监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从自己专业领域构建多元养老格局不慎热情。也有一些网友只是“触景生情”,就忙着感慨:“用一辈子时间挣钱买了一套房子,还没来得及让子孙继承,又到期了。于是子孙又重复自己的老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这个情绪化说法,在五万多条跟帖中竟被顶了一万多次。这说明民众在说到“房子”和“养老”话题时,已顾不上剥开芜杂的事件外壳,直奔事件内核而去了。从这点花絮,也可窥出,买房和养老占据的民生之重,几乎挤占了绝大部分民众的奋斗和关注空间。
“以房养老”有个隐含前提,就是你先得有房。而仅此一项,就已屏蔽掉了不少人;其二,还得观念开明,没想着以房传世。这当然也要求子女家境优裕,思想开通。而据说记者随即采访中,十人中有九个不愿以房养老;真正经济宽裕的,也不需以房养老了。
再者,“以房养老”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须辅以透明、公正的法治环境。因为它涉及房产、金融、社会保障、保险以及政府部门等等。而最具体的,当然就是房屋估值难题,承接方和抵押方可能根据房市行情随时改主意。
综上所述,“以房养老”的纠结不在养老一域,而是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太多社会反光面。说到底,要解开养老困局,以房养老至多算是锦上添花的一种,创意不错,却不易操作。而真正以保险为主的市场化养老,也和这一境况相仿。对多数迟暮之年的老人,最靠谱也最该负起养老责任的,除了有赡养能力的子女,就该是政府出面担此重任了。
比如完善社会保险法,并辅之于不同领域配套的制度跟进,构筑更丰满覆盖面更广的社保体系。如人保障部所言:“解除后顾之忧,让民众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拥有更多的安全感,对未来有良好的预期。”这种理想预期,无疑是社保改革的价值旨归,也是消除养老焦虑,实现老有所依的根本。
所幸,我们看到不少这方面的努力,比如之前四部委要求建立和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并定期进行动态调整。低保与物价联动,还只是“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完善福利保障体系的开始。而对比一些国家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投入,我们社会保障资金提升空间还很大。对此,我们保持恒久不变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