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车日公益倡导竟成强制
2011-09-23
网友认可绿色环保的出行理念,不赞成限行
■新快报记者 华静言
昨天是“世界无车日”,中国也开展了第五届城市无车日活动,全国100多个城市参与,其中京沪穗等不少城市还划定了限行区域。无车日本应是一种自发自愿的公益行为,为何成了政府的限行行为,是否也是一种“作秀”?网友质疑,将“倡导”变成“强制”,是否考量过市民的需求,限行是否有法律依据?
北京车辆较平日有所减少,许多市民选择骑车或乘坐公交的绿色出行方式外出;
上海,一些禁行区域的车辆通行数量大幅降低;
长沙,以往车流不息的解放西路突然“冷清”得让周边的商户都很不习惯;
……
领导带头秀“无车”
昨天是“无车日”,一大早登录微博,就看到各地的警方官博都在大力地鼓励市民绿色出行,通知限行区域,提醒大家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太原交警”在腾讯微博上大晒太原市市长廉毅敏乘坐公交851上班的图片,称赞“这个头带得好”。市长坐了公交,市委书记就骑上了单车。据“潇湘晨报”的官博爆料,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清早骑着自行车上班了,而且骑的还是株洲公共自行车,他希望自己的带头作用,能让更多的市民绿色出行。
网友“赵亮亮”发现,昨日一些路上车果然少了,无车日还是有些效果。在上海,一些禁行区域的车辆通行数量大幅降低;在长沙,以往车流不息的解放西路突然“冷清”得让周边的商户都很不习惯……“赵亮亮”认为,无车日是好事,可以从一年一次,发展到几次。当天地铁、公交、等公共出行工具应该加大发车量和缩短发车周期,以方便用户出行。
网友“环游世界”就说,“无车”也好,去坐坐公交、地铁,换换每天走的路,环保节能把人从狭隘的小车里解放出来。不过,也有网友泼冷水,无车日更考验公共交通,要欣赏风景,也要先挤上公交再说。
公益倡导被“强制”
大多网友都支持宣传无车日的环保、绿色出行理念,但当无车日演变成“限行日”,各城市纷纷划出限行路段,导致市民出行不便时,网友开始质疑,本应民间自发的公益行动,何以变成了政府的一场公益秀?
据“杭州新闻现场”微博播报,无车日,杭州车主和警察频频发生因禁行而导致的冲突。在上海,志愿者和交警要忙着让开错路线的车主调头。在合肥,对于是否支持无车日活动,大部分市民表示为难。许多人称无车日不能解决问题,倒给生活增添困难。网易微博网友amjooe指出,无车日应该是一种呼吁倡导,不应该在某一个区域形式化地强制限行,这样的形式主义非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从便民转变成了扰民!
“财经网”的官方微博高调质疑,限行做法的法律依据何在?认为“无车日,可倡导,不可强制”。无车日的环保理念是好的,但不能以随意剥夺市民的权益来推动,说限行就限行,市民总是被动、被通知的一方。网友“郑旭光”就提醒大家,更应关注的是无车日里政府限行对私人财产权的侵犯。
环保不能“返祖”
“无车=限行”?在各大微博上,网友们谈论最多的并不是无车日的畅通,更多的还是堵车。一日的“限”,并不能化解平日里城市高峰期的拥堵。
网友“巴巴一家”就说,有车日堵,无车日更堵,是车的问题?是路的问题?还是管理问题?更有网友指出,各地的一日限行,虽是为了宣扬环保,但更像一场大型的秀。政府公车停开一日,领导坐一趟地铁等,并不能从根本改变什么,根本上需要制造企业能按标准执行,交通部门能有效管理,直接裁减更多的特权公车……网友“呼地吼”还提出,“各机关多用网络传递公文,取消一些会议考察,路上小车流量能少一半。”
环保并不意味着“返祖”。网友“夏小芽”分析说,环保公益的主张,不应该与人类文明、科技为敌,相反,而是应该依赖科技的力量,才能解决问题。采用“无车日”这样的方式,限定城区内机动车的使用,人为制造拥堵,带来生活不便,犹如为了节电,不用发电机而用蜡烛,反而会制造更多的污染,实在是缘木求鱼。
背景资料
世界无车日
当许多欧洲城市面临着由于汽车造成的空气和噪声污染日益严重的状况时,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InTown,Without My Car!(我在城市里不开车)”的口号,希望平日被汽车充斥的城市能获得片刻的清净。
一年后,1999年9月22日,66个法国城市和92个意大利城市参加了第一届“无车日”活动。
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7个国家的近1500个城镇参与其中。现在越来越多亚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城市也开始推广这项活动。
刚刚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也很快“引进”了无车日活动,2001年,成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举办无车日活动的城市;2002年,台北也将无车日选在了9月22日。北京、上海、武汉等众多城市也开始开展“无车日”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