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对“扶老指南”吹毛求疵
2011-09-09

不应对“扶老指南”吹毛求疵

2011年09月09日    来源:西安晚报

  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
  
  不应对“扶老指南”吹毛求疵
  
  《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只是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的伤害干预系列技术指南之一,同时发布的还有《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等。自作多情的舆论,将这个指南与道德问题“拉郎配”,结果就莫名其妙地义愤填膺。
  
  “要不要扶老人”是个道德问题,也可能引发法律问题,但“怎么去扶老人”却是个技术问题。卫生部的“跌倒指南”起码默认了一个前提——就是“你要去扶老人”,然后才教你如何做到更科学更合理,免得好心办坏事。
  
  有人说,卫生部这个“指南”提出了一个“很坏”的原则,就是“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这不是给不扶老人者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特许借口”?笔者以为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一者,这样的担心有偷换概念之嫌,“指南”说的是“不要急于扶起”,而不是说要大家“不要扶起”;二者,道德行为从来就是有成本的事情,不扶老人的理由千千万,而扶老人的理由只有一个,那么,道德选择果真脆弱得听不得半点风吹草动?“彭宇案”或者“许云鹤案”之后,反思甚嚣尘上,如此先入之见,不过是推脱道德义务的一个低级借口。
  
  客观地说,“跌倒指南”确实让救助行为多了一层技术上的思考,有效的应对不是拒绝出手,而是希图从法律层面减轻或免除善意救助者的责任。比如英美法系国家就有一种法则被称为“好撒马利亚人法则”——美国有法律要求,在紧急状态下,施救者因其无偿的救助行为而给被救助者造成民事损害时,其责任可以依据一定程序予以免除,而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有类似的规定。如果我们在确保救助者权利的时候,再考量技术上的义务,也许更为合适。
  
  眼下而言,改良脆弱的道德环境,需要的不是对“跌倒指南”等吹毛求疵,而是基于理性之上的建构立场、立足于公益之上的包容心。邓海建(媒体从业者)

  “扶老指南”难解舆论困惑

  各地接连发生的“类彭宇案”触动了公众脆弱的道德神经,他们在“到底扶不扶老人”上有着很深的纠结和困惑。可是,虽然舆论在“扶不扶老人”上争得喋喋不休,但是,政府部门对此话题一直保持沉默。
  
  现在,卫生部门出台了一个《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终于有部门就这个问题发出声音了,舆论自然就倾注了过多的关注和阐释。即使这仅仅是一个技术指南,纯粹是救助的技术手段,无涉道德指引,无关价值判断——各司其职,卫生部门也只能这样的技术解答了。它的前提当然是“应该去救助摔倒的老人”,不过是提出了一种科学施救的专业见解。可是,这个问题上充满价值饥渴的公众,并不满足于这种技术上的解答,而需要直面矛盾的答案,这显然是卫生部门无法给出的。于是,就有了对《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的过度阐释,甚至是刻意的误读。
  
  扶不扶老人,在当下中国的社会中,公众最困惑的显然不是扶的技术,而是“扶不扶”的价值困惑和道德风险,他们最需要得到的是这方面的“价值指南”,可是,在这个最大的困惑上,政府部门失语了。
  
  在公众的道德神经一次次被“类彭宇案”冲击时,一次次被伤害时,没有及时站出来进行价值引导。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不仅是卫生部门,司法部门和宣传教育部门更应该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首先当然是司法部门,因为一系列“彭宇案”,都与未能说服公众的司法判决有关。面对种种指责和怨愤,司法部门应该站出来进行解释,消除舆论的误读和公众的误解,而不能任由那种“以后绝不再扶老人”的负面情绪蔓延。这样的解释,既是一次释疑,又是一次普法。
  
  然后是宣传教育部门,面对公众“不敢再扶老人”的情绪,应有正确的引导。比如告诉公众,无论如何“救助摔倒的老人”都是应该的,即使判决不公,那也只是小概率事件。真正的道德信仰者,扶老人是良心促使自己做出的选择,而不会为别人设置什么义务。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