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捐款权力摊派是根源
2011年09月09日
孙先生在给念完小学的女儿算账时发现,去年一年女儿光花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捐款上的钱,就有四五千元。对此,孙先生女儿说:“钱都是妈妈奶奶给的,后来老师说我是班级里捐得最多的人,给班级争光了,就表扬了我,之后每次捐款,我就想继续捐那么多吧。”(9月7日《 钱江晚报》)
一个小学生一年竟然捐款四千多元,的确让人咋舌。这显然不是因为小学生太有爱心太有钱,而是因为想获取老师的表扬。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表扬很重要,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会不知不觉捐出这么多。小学生捐这么多,固然有教师误导的原因,但能将板子全打在教师身上吗?这四千多元可不是一次性捐出去的,而是多次捐款的积累,更该追问的是,为何要在小学生中组织这么多次捐款?
让学生捐款,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爱心,方式没错,但根本没必要搞这么多次。据了解,学校一年来一共组织了4次捐款,分别是干旱、地震、助学、帮助贫困山区小朋友建图书馆。一年竟然要搞四次捐款,恐怕是将小学生当成了企业家。
捐款应该是自愿的,但在小学生中搞捐款,能自愿吗?显然不行。说穿了,这也是权力摊派的捐款。如果学生捐得太少,教师和学校的面子上过不去,向上级无法交待,因此也就有意无意的要“鼓励”学生多捐款了。现在问题出来了,就让教师独自承担了责任,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请问,教师有办法抗拒吗?其实,连教师的捐款也同样是被摊派的。最近湖南省长沙县一位教师向媒体反映称,从去年开始,“捐款”成了工资单上固定的一项,让他不解又不愿。不只是教师,其他干部也是如此。本着自愿的原则,希望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踊跃捐款,一般按照省级领导干部400元,厅级领导干部300元,处级干部200元,处级以下职工100元为参考标准。这是黑龙江省的“红头文件”捐款。
温州红十字会透露,该会“一日捐”的捐资额2006年以前占据总捐资额的95%以上。捐款用权力摊派,效果多好!小学生捐款也只不过是权力捐款链条上的一只小“蚂蚁”罢了。
2010年,我国慈善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而美国的比例为2.2%,相差220倍。而这里面也是有小学生的功劳,可成绩单却如此差劲,实在愧对小学生的四千多元捐款。
捐款不是培养学生爱心的最好方式。捐款还是少在小学生中折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