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农村减贫压力大
2011年09月09日
中国第一本人权蓝皮书《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NO.1(2011)》(以下简称蓝皮书)8日在此间面世,蓝皮书指出,中国农村的最大人权问题是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0多年来,中国2.5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但中国农村的减贫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仍然很大。
蓝皮书指出,中国农村的最大人权问题是大量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扶贫行动,使2.5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通过由政府主导扶贫事业、实行开发式扶贫和集中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减缓农村贫困道路。一方面,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量减少,贫困地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蓝皮书认为,中国在减缓农村贫困、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的主要做法为:一是政府全面主导农村扶贫事业。二是实行开发式扶贫。三是以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地区作为全国扶贫的突破口和主战场。四是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实施移民搬迁。2001年以来,在坚持自愿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对620万特困人口实行了搬迁扶贫,改善了他们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同时,蓝皮书也指出,尽管中国在减缓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很大。一方面,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返贫压力增大。数据表明,2008年的全国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蓝皮书分析认为,返贫原因主要有自然灾害、重大疾病和环境因素等。这反映了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和致贫因素的复杂性,也加大了减缓农村贫困的难度。另一方面,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为此,蓝皮书建议应尽快制定《反贫困法》,实现由政策扶贫向侧重制度扶贫的转变。用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贫困标准、扶贫对象、扶贫主体等,提高减贫效率。其次,要完善扶贫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和扶贫对象参与减贫工作。最后,要改变投入方式,从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转向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并重,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能力作为重点,从根本上打破贫困的代际相传,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蓝皮书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
【相关新闻】
建议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禁止就业歧视是工作权利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都有禁止就业歧视的条款,但其规定的范围已不能适应歧视的新变化,相应的法律责任也很模糊,实施效果不尽理想。中国目前的就业歧视现象突出表现在户籍歧视、性别歧视、身体健康歧视等几个方面。为此,蓝皮书呼吁,要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摒除身份性的制度安排,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与非制度性障碍。
建议制定《反贫困法》
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农村贫困状况得到很大缓解,群众的生存权基本得到保障,发展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很大。蓝皮书建议应尽快制定《反贫困法》,实现由政策扶贫向侧重制度扶贫的转变。
实现文化公平需政府措施保障
公民文化权利的核心是文化公平,而文化公平的实现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保障,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速度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文化的财政投入逐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重大发展,服务方式不断改善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