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获表扬多捐款扭曲学生心灵
2011年09月08日

孙先生在给念完小学的女儿算账时发现,去年一年女儿光花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捐款上的钱,就有四五千元。对此,孙先生女儿说:“钱都是妈妈奶奶给的,后来老师说我是班级里捐得最多的人,给班级争光了,就表扬了我,之后每次捐款,我就想继续捐那么多吧。”(9月7日《钱江晚报》)
孩子从小就有悲悯之心,不是坏事;学校、老师适当组织学生捐款,也并非完全不可行。茨威格说过,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校园捐赠活动,有助于培养祖国花朵扶危济困的爱心,也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然而,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倡导小学生捐款也要讲求分寸,更要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特点。
孙先生的女儿,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一年四次捐款竟达四五千元,平均每次捐一千多元,确实有些离谱——内地许多乡镇中小学十年以上工龄教师月工资也不过一千五六百元——就算孙先生家比较富裕,但通过一个年幼孩子之手捐赠四五千元,也值得商榷。而孙先生的女儿之所以如此慷慨地一掷千金,是因为捐多了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
小学生本身没有经济能力,生活依赖于父母,零花钱来源于长辈,他们捐款的自愿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等家人的自愿。但像这样,学生捐款多就得到表扬,那么捐款少的学生即使不挨批评,也不会得到老师的重视与肯定,势必造成学生与家长的“被捐款”。
爱心捐赠也要遵从量力而行原则。有的学生家境富裕,有的学生家境中等,有的家境很差,如此一来,同样是捐款,家境富裕的学生或许感到无所谓,家境中等的也还吃得消,而家境困难的学生就会感到非常为难。捐款多就获表扬的校园风气,会助长小学生捐款盲目攀比风,家境好的学生收获了虚荣,家境差的学生收获了自卑。
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可塑期,错误的引导会影响终生。而无论是收获虚荣抑或自卑,都将使孩子们养成盲目跟风的恶习,进而迷失自我。我国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和致力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公民社会的崛起最终依赖于每一个体公民意识觉醒以及公民素质建立,但小学生捐款多就获表扬的跑偏走调教育,只能让小学生在迷失自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必将使公民社会建设失去根基,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