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病了,谁吃药?
2011年09月02日
全球基金组织将大幅削减对华援助的抗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资金,削减幅度达50%或80%。基金认为中国项目财务存在问题,近期将审计。消息人士称,卫生部门在基金资金使用上腐败丛生(据9月1日《京华时报》)。
“冻结”则意味着不信任,而不信任是因为资金使用上的“腐败丛生”。根据全球基金和中国之间的协议,我们必须将得到的2.95亿美元抗击艾滋病拨款的35%,提供给基层的非政府组织——然而审计显示,承诺失约,基层非政府组织享受的拨款竟然不足11%,而亟待救助的基层社区组织却被排除在享受捐助之外。
早在去年11月,该组织就指出我国相关项目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不足且存在财务管理问题。原因何在?无非是三个症结:一是我国民间组织的发育遭遇了制度性阻碍,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民间社会组织有上万家,但其合法化却“需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才能登记注册,很多组织因找不到政府部门或是具有政府背景的机构挂靠而无法登记,要么成了“黑孩子”、要么自生自灭;二是有些公益事业的捐款程序与去向都存在不少疑问,红会和慈善总会暴露出的蛛丝马迹,足以为当下中国公益慈善的生态提供真实的注脚;而缺乏审计、财务不透明的格局,更令公众对其信任度降至谷底。
公益上的腐败、慈善上的猫腻,无异于在公民的伤口上嗜血。公益慈善病了,谁吃药?全球基金的“冻结”是相关疾病防控上的雪上加霜,这是寻租的代价——但真相之外,需要救助者的权益如何保障?损害弱势群体的行为何以买单?谁来回答这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