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岗位缘何乏人问津
2011-09-01
8月25日开始,我市首次基层公益性岗位高校毕业生招聘报名开始。由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岗位,面向未就业的困难高校毕业生,此举看起来既能帮助寒门学子找到“落脚点”,渡过生活难关,也能加强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然而笔者昨日调查发现,离报名截止日还有一天时间,网上报名情况并不乐观。
看似双赢的招聘,寒门学子为何冷眼相看呢?
政府500万买岗位助寒门学子
据了解,本次招聘的公益性岗位全部为政府开发,应聘成功人员将专职从事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协理工作。市区计划招聘88名,四县计划招聘120名。应聘人员要求为具有本市户籍、离校两年内未实现初次就业并进行失业登记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应聘者还需具备以下条件中任一项:来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特困职工家庭、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或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满6个月或登记时间不满6个月但经档案所在地人才服务机构审查证明超过6个月仍未实现初次就业的。
“为了帮助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政府一年就出资500万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局就业促进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公益性岗位将为未就业的寒门学子提供“落脚点”,改变目前没有稳定收入的尴尬状况。同时,该负责人表示,大学生素质高,熟悉电脑操作、能快速学会运用网络信息系统,他们充实到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能改变这些岗位目前存在的员工年龄大、电脑操作能力不强、政策信息消化慢的状况,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为市民服务的能力。
寒门学子冷对公益岗位
看似双赢的招聘,结果却让人意外。
截至昨日下午2点,网上报名平台信息显示,我市报名参加招考人数不到300人,通过资格审核者更是不足三分之一,有些县区的目前报名者还没超过招聘岗位数量。
即便如此,我市的报名情况在全省还是最好的。笔者在系统上看到,南通招聘岗位数量达到800多个,目前报名人数只有200多人,淮安招聘岗位数也达到500个,报名者还不到100人。
“今年公益性岗位招考肯定遇冷”,就业促进处负责人表示,我市报名情况相对好些,得益于前期广泛的宣传。据了解,为了掌握我市符合条件的寒门学子情况,我市前期进行了细致的调研,“我们几乎是每家每户,上门调查。”在招聘公告发布后,人社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几乎是每家每户上门通知的。
从前期调研情况看,我市符合条件的毕业生至少在600人左右,而报名情况显示,大部分寒门学子对公益性岗位冷眼相看。
多重因素致公益性岗位遇冷
寒门学子冷看公益性岗位,原因何在?通过走访部分学子以及相关部门,笔者归纳大致有三方面原因:就业观念、待遇以及对前景的不看好。采访中,很多未就业学子本身条件不差,他们仍然希望“一劳永逸”,找到一份待遇高、前途好的职业,公益性岗位属于合同工,在很多学子眼里不具有吸引力。其次,公益性岗位虽然按规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并有年终考核奖金,但是目前拿到手的月薪是1400元,部分学子认为待遇不高。最后,公益性岗位合同期为3年,期满后如何安排仍具有不确定性,这也让部分学子产生顾虑。
对此,就业促进处的负责人表示,公益性岗位定位于帮助困难毕业生就业,属于政府帮扶性质,主要招考那些暂时就业遇到困难的学子。新的岗位面向基层,可以帮助学子积累工作经验、锻炼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帮助他们适应就业竞争氛围。“实际上公益性岗位是寒门学子临时‘落脚点’,他们在岗位上得到锻炼后,可以进行更多选择,我们也不会阻碍他们找寻更好的工作岗位。”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