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的肩膀难以承受歧视之重
2011-08-25

柔弱的肩膀难以承受歧视之重

2011年08月25日     来源:新京报 作者:石在田

  一位年仅11岁、学习成绩很不错的福州女生,仅因“顺”了超市25元的货品,在被“偷一罚十”、当着家长面写下“自愿罚款”纸条并按下手印后,写下“我很贱”的遗书跳楼身亡。(8月22日《海峡都市报》)
  
  此前的2007年,16岁的沈阳贫困少女因饥饿偷拿一袋标价仅两元的面包,就因恐惧店主“必须告诉学校”的警告而服毒殒命。
  
  两位轻生少女出事前,当事店家都威胁要“告家长”,福州的一例则已经叫来了家长,她们轻生的一大诱因,正是担心在家长面前丢人现眼,觉得自己“很贱”,认为这种行为公之于世,将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众人的白眼、指戳,成为丢不掉的包袱。其中,沈阳的服毒少女系寄人篱下,对此更敏感。
  
  她们的心理负担并非毫无根由,传统上,中国人讲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喜欢念叨“小时偷针,大时偷金”,这些方式方法,可以从小塑造孩子的道德感,但片面理解这些规矩,用粗暴方式惩戒偶犯小错的未成年人,并在其不当行为停止后不依不饶,留下“案底”,打入“另册”,从而让孩子柔弱的肩膀难以承受歧视之重。
  
  古代哲人虽强调从小处抓起,但也强调“人恒过而后能改”,“浪子回头金不换”、“惟颜回能无贰过”,认为对有错认错的人必须给予宽容和尊重。在这方面,今天的我们做得并不够,许多犯有过失的未成年人,重返社会的道路格外艰难,而且还会被周围的人当做反面典型不断宣讲,久而久之,偶犯小错的孩子又如何不对“告诉家长”、“报告学校”恐惧莫名?
  
  未成年人的自尊心如玻璃般脆弱,需要成年人细细呵护。所以,面对这些悲剧,成年人更应该反省自己何以如此粗心乃至粗暴,而不是批评孩子的脆弱。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