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彭宇案”折射人心恐慌
2011-08-25

“天津彭宇案”折射人心恐慌

2011年08月25日     来源:大洋网

  选择扶还是不扶,显然是个问题。天津市民“许云鹤”或许将成为中国社会进程的标志性人物,愤懑、无奈、失望是这个人物的大致标签。2011年6月16日,天津市红桥区法院一审判决许云鹤赔偿王秀芝10.8万余元。最终,许云鹤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
  
  事情回到2009年10月21日,在天津市红桥区红旗路,天津市民许云鹤与王秀芝老太太之间发生了纠纷。年近70岁的王秀芝老太太称自己被许云鹤驾车撞倒在地;许云鹤则认为自己并没有撞人,他主动停车,下车搀扶,是助人为乐。
  
  当然,司法审判的过程可能会有反复,结果却只能有一个。换句话说,走到法庭上的双方,只能有一个“胜利者”。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外人现在难以知晓,只能靠局中人的道德感支撑真相,这也许就是案情微妙所在。的确,像媒体在描述此案时所说,如今已经变成一场说不清楚的“罗生门”。没有摄像头,没有目击证人,司法鉴定无法确定“原告与被告车辆是否发生接触”,两年前那个上午所发生的事情已经无法还原。
  
  市井小人物的悲情,往往会勾起公众的共鸣。但是公众需要保持清醒,被同情的一方未必在真相上站得住。“许云鹤案”发生之后,舆论站在了许云鹤这边,虽然这不能左右司法上的审判结果,但已经折射出社会道德逐步沦丧的事实。
  
  很多人拿“南京彭宇案”作比较 ,这起2006年末发生于江苏南京市的民事诉讼案,曾经引起极大争议。当时也是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一、是否相撞;二、损失数额问题。一审中法院认为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但是彭宇不服判决。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最后案件以和解撤诉结案。把这两起案件拿到一起做比较,多数是基于情感自觉,不能说这样的判断完全错误,但一边倒的形势让人充满焦虑。
  
  法理和伦理角斗,必然鲜血淋漓。作为一个观察者,每每看到这样的一幕都颇为纠结。我特别赞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所说的:“所有人都在黑暗中互相撕咬着。”“许云鹤案”向人们传递着某种社会信号——当社会规范、法律规范都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在还原成丛林法则般力量对比的关系。这种淘汰充满血腥,令人恐惧。通过此案,我们还应该看到,司法不是万能的,无法救赎恐惧的人心。在道德滑坡的现实中,最大的司法公平或许会是“各打五十大板”,我们也只能在叹息中接受。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