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如来度众生就是给大家做些好东西吃——净空老法师讲解
2011-08-03

香积如来度众生就是给大家做些好东西吃——净空老法师讲解

恭录自于净空老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原文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世尊当年在世一生教学,我们在经典上看到,诸天的道场也不例外,天王、天人学佛,也有讲经教学的,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应化在其中,也是讲经教学,我们从这些经文当中都得到证明。现在这个世间灾难这么多,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灾难多?佛法变质了,从讲经教学变到现在的经忏佛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不但没有一次经忏佛事,连一次大家在一起念佛都没有;佛陀在世的时候只是讲经教学,修行那是你个人的事情,佛绝不过问。把八万四千法门告诉你,各人修各人的,你爱修哪个法门就修哪个法门。你向佛请教,佛会告诉你,你不向他请教,他不闻不问,每个人修学状况他知道,你有没有开悟、有没有证果他完全明了。为什么?普贤十愿里面讲,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何必要过问?由此可知,长年不断的经教熏习,这个才重要。佛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唯一的方法就是帮助你破迷开悟。你的苦从哪来的?从迷来的;乐从哪里来?乐从开悟就乐了。帮助你破迷开悟,最巧妙的方法、最适当的方法就是讲经教学。所以从他老人家自己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一直到圆寂,四十九年没有间断,这叫佛法。佛陀没建过道场,始终是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没有道场,没有牵挂,没有斗争;有道场就有斗争,有道场就有牵挂,就有顾虑。所以佛什么都不要,干净利落。
佛教传到中国,道场是十方的,不是哪个人拥有的。谁来管道场?在过去是帝王,国家来管理。民主制度最早就是实现在道场里面,住在道场这些人,道场里面有住持,有这些执事,怎么来?大家选举,任期一年。从前的规矩,腊月三十总辞,立刻开始选举,选出来的人,到第二天大年初一就任,任期一年,民主制度,连选可以连任。这选出来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呢?大众是在这里清修的。所以选出来的执事是护法,讲经教学的是弘法,弘护是一体,没有私心。在教学里面选拔下一代的,现在讲的接班人,续佛慧命的人,培养弘法利生的人。现在没有了,看不见了,所以社会怎么会不乱?灾难怎么会不多?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佛门的道场恢复从前的制度,老办法,社会会安定,灾难会化解,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宗教教育在现前比什么都重要。宗教要团结,要互相学习,要互相了解,才能够真正化解宗教之间的矛盾;要是不学习、不往来,这个不能解决问题。现在世界不一样了,在过去没有这些交通工具,没有信息,人确实生在这一方很少出门,老死不相往来,所以才造成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现在交通方便,地球变成一家,环绕地球一周不过两天;信息发达,地球上任何一个小点发生的事情,通过网络、通过卫星报导,立刻就知道了。你能够不关心别人吗?别人是全世界。我们想自己一家和睦,我们同时想到整个世界和睦;我们想到我们自己要活得很幸福美满,我们也希望全世界一切众生都生活的圆满,都生活的幸福。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菩萨是这么教我们的,古圣先贤老祖宗也是这样教我们的,我们能不听吗?违背了祖宗教诲,灾难就会现前。至于这是什么个道理,那是很深很深的学问,你慢慢从典籍里面、从经典里面去寻找,都有非常精辟圆满的答案。
  再向上一层,「妙变化天有香」,就是化乐天,有香「名夺意性,若烧一丸,于七日中,普雨一切不可思议诸庄严具」。化乐天的香,也是会普雨一切诸庄严具,没有讲七天,可能就是一次,这个地方,愈上去福报愈大。化乐天人他用这些供养具,去供养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福报太大了,所有一切需要用的东西,不用自己变化,底下第五层天,就是化乐天来供养他。所以化乐天这些供具供养给第六天,这是欲界天顶,欲界最高的,也是欲望最低的,欲望渐渐几乎到零。欲望真的是断掉了,他就上升,生到色界天去,那就不是欲界。「上述世间诸香,且有如斯胜用」,这是念老为我们举的例子,你看看,欲界六层天每一层天都有他的宝香,有这样殊胜的作用,「何况弥陀如来本愿所现,乃法界万德之香」,那怎么能比!阿弥陀佛香从哪里来?是从这一愿来的,宝香普熏愿。自性的流露,自性是宝香的因,弘愿为他做缘,因缘聚会,果德就现前,这个香熏是果德,就现前。西方世界的人见色闻香就能证果,像前面所说的,见光色能证无生法忍。能证无生法忍,在大乘教里面是七地以上的菩萨,这个地位高了。《仁王经》上告诉我们,无生法忍三个位次,上中下三品,下品无生法忍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菩萨,上品是九地菩萨。再往上去,就不是无生法忍,叫寂灭忍,下品十地菩萨,中品等觉菩萨,上品妙觉果位,寂灭忍。所以,极乐世界一切万物帮助菩萨修因证果,有这么大的好处,这样殊胜庄严的功德。
  念老下面引用《维摩经》,如《维摩经.香积佛品》里面一段经文,「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真相,十方佛剎一切众生根性不相同。我们这个世界,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问文殊师利菩萨,为娑婆世界,实际上就是为我们这个地球,选择一个适合我们根性的人的这种法门来学习。文殊菩萨为我们选择的是「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他说我们地球上这些人、这些众生耳最利,看不清楚,他会听清楚,就是听的能力比看的能力强。观世音菩萨所修的,他修耳根,我们这个地方根性跟观世音菩萨相应,所以观音菩萨跟我们就特别有缘分,「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佛陀当年在世,一生讲经说法,用音声做佛事,没有文字。我们再想想,在东方,孔子当年教学也没有文字,也是讲学。孔子是过世之后,学生从记忆当中把老师所讲的那些话写成文字,留传给后世,这就是《论语》。释迦牟尼佛也如此,佛入灭之后,弟子们大家来结集经藏,把佛当年所说的话把它记下来,写成文字留传后世。不过佛,确实他的学生多,有组织、有计划来做这桩事情,叫结集经藏。主持这桩事情是迦叶尊者,负责复讲是阿难尊者,阿难的记忆力特别好,佛所讲的经几乎他都能记得。就是复讲一遍,五百阿罗汉做证明,同学,五百个同学做证明,有一个同学反对,那就得删除。大家证明阿难所说的确实都是佛讲的,没有加一个字的自己意思,如果有怀疑,都把它删掉。结集的方法这么样的谨严,目的是取得后人的信任。
所以香积国他们众生的根性是舌根最利,也就是你跟他讲他听不懂,你给他看他也看不懂,你叫他吃东西,一吃他就懂了,舌根最利。所以香积如来度众生,都是做些好东西给大家吃,吃了就开悟,这么一个根性。不一样,从饮食里面开悟了。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我们底下一堂再学习。

  来自于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248集 2010/1/22 澳洲净宗学院 摘自于净空老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原文。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量寿经解》第三百零一面第二行,从当中看起:
「如《维摩经.香积佛品》云: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此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这是《维摩经》上一段话,说香积国的菩萨根性与我们这个世间不一样。由此可知,《易经》上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一个真理,物总是一类一类的。人也是志趣不一样,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因缘互有差别,兴致相同的很容易聚在一起,兴趣不同的就不太容易聚集在一块。譬如喜欢娱乐场所唱歌跳舞的,喜欢这些的,跟我们喜欢听经念佛的人,永远走不到一起。我们的佛堂、讲堂他们不会来,他们的舞厅、歌厅我们也不会去,跟这种情形一样。十方世界诸佛菩萨,他要接引各个不同根性的众生,也分别不一样的国土,相同的根性他会生在一起,他有一个引力。在佛法里面讲他能看到光,这个光看到他很熟悉、很欢喜,自自然然他就到那个地方聚会,诸佛世界亦如是。娑婆世界耳根最利,用耳根用习惯的人,也自然到娑婆世界来了。香积国这是闻香,闻香是五根里鼻根最利,他闻香能开悟,舌根最利,他尝味能证果。
所以维摩居士「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这个香积国教主这尊佛,「以何说法」?用什么方法来度化众生?「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不用言语,不用文字,「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律行就是戒律威仪,用什么方法教他?用众香就可以。众香,我们相信这个香的气味众多,品类不一样,这是那个国土的天人,凡圣同居土的。「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此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菩萨至少是方便土的众生,他不是同居土的,同居土的是天人。就如同世尊教六道众生,我们讲普世的教育,讲什么?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这一定是相同的。佛说这些都在《阿含经》里面,所以阿含这最初十二年是普世教育。菩萨是大乘里面才有这个称号,小乘里面有声闻、有缘觉,这个世界人天接着就是菩萨,佛教导他们,是让他们坐在香树下。我们知道这个香树品类一定非常复杂,代表不同的法门,不同的善根福德因缘。闻此妙香就能够开悟,就能够证果,契入如来的境界。
  「今极乐妙香亦复如是,功德无边,普熏十方,广作饶益」。极乐世界的宝香,前面我们看到过,不但是性德的流露,而且有阿弥陀佛本愿德行的加持,所以它有无边的功德,也能叫十方众生闻到佛的香,见到佛的光,最普遍的利益是帮助他增长正念,增长信心,这是最普遍的。如果善根深厚,福德因缘在将成未成之时,这个关键的时刻,闻香、见光都能触发他的开悟。这个我们在古大德、祖师大德记载里面看到很多,所谓六尘说法属于这一类。《华严经》上有一句话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句话意思很深,很不容易理解。这些经论我们读多了,慢慢就能够体会到,那是为什么原因?我们现在也模模糊糊知道一些了,因为没有一法不是性德流露,既然是性德,那一切都是能会通的。我们讲三种现象,自然现象、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它是通的,它当中没有障碍,《华严经》上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才体会到佛所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高下差别,都在众生自己根性不相同,外面境界确实没差别。我们讲这三种现象都没有差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能令闻香众生,皆修佛行」,他开悟,他契入了,「尘劳垢习」这是烦恼,我们这边大乘经上所说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华严经》上所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自然不起」,用这个方法帮助一切众生断烦恼、开智慧。下面说,「见经中第二十品」,第二十品是「德风华雨」。「极乐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这是第二十品经文上说的,「其香复熏十方世界」,这些都为我们显示事事无碍的法界,这是诸法实相。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
  念佛法门,即指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深信切愿求生极乐世界之法门。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纲宗,如车三轮,缺一即翻。以己之信愿持念为正因,感弥陀世尊大悲宏誓接引为强缘,二力感应,仗佛威神成就往生之事。
修持这个法门,实无奇异特别之处,何以故?所谓愚夫愚妇与知与能,若男若女,若老若少,若贵若贱,有口之人,谁不能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耶?肯不肯念而已耳,以其事相上人人能念,个个能持,故大师云无奇特,也是勉励大众之意,令卑劣之人,不生怯若之想。然净土法门,虽则事相人人能修,而究其玄理,则唯佛与佛乃能穷尽,何以故?全是如来果海,等觉尚未全知,佛以果地觉做众生因地心,令众生称名往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所谓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修此门须深信佛祖诚言,不可怀一念之疑心,信为道源功德母,若有怀疑,便成障碍,以心地有疑虑,则被此疑虑隔碍之故,便不能感应道交了。须信裟婆的的是苦,极乐的的是乐,信我念佛决定往生,以佛无虚愿之故,若欲详知,可看藕益大师六信之开示。既能深信,必能发起切愿,信愿既具,定会精进力行,必然之理也,三法既具,则当生便可成办净业了。
  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举世尊之开示,但念是专念之义,若有人专志念佛,便是三昧之业,无上深妙之禅也,以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无有过此三昧王者曰无上,理玄无边而难穷,义蕴无尽而微妙,故云是深是妙,修此深妙之念佛三昧,非无上深妙禅而何耶.
  天台宗古德开示的四种三昧,即常行三昧,也名般舟三昧。常坐三昧,即一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也名法华三昧。非行非坐三昧,即随自意三昧也。同为念佛,念佛三昧,乃三昧之中王者,犹如百官朝皇,极贵极尊,最不思议。
  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可惜今人,将念佛看做浅近勾当,谓愚夫愚妇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终日悠悠,净功莫克。
  云栖即莲池大师,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乃是佛之果德,所谓德不可思议,名号也不可思议,以名召德,馨无不尽故。佛圆满之果德,究竟之智海,能收藏、通、别、圆及顿、渐、秘密、不定之教法,能摄律教禅密净之五宗,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理难思,融摄无碍故。此法门如是之殊胜,修持尤如是之简捷,奈何现今之人,将此法门看成权浅之小法而不肯修习,甚至鄙之为愚夫愚妇的功夫,安知文殊普贤这等大菩萨也修习此法,华藏圣众皆求生极乐。不知愚夫愚妇与知与能,及其至也,虽圣人也有所不知,正以此法门,其理极深,难信难解,故致世间之人,难以起信,不但如此,通宗通教之士也有不信者,不但如此,二乘圣人及权教菩萨,也有难信者也。既不能深信,便无切愿可言,信愿不深切,则理也无精进力行之事,故此终日泛泛动动嘴皮,不肯死尽偷心,古德所谓: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以无深信切愿,念佛便易懈怠昏散之故,则净业何可成办也?
设有巧设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动以参究谁字为向上。殊不知现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离过绝非,不消作意离绝。即现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离计,何劳说妙谈玄。
  还有一些欲求明此三昧之人,遂用方便取巧。以参究念佛是谁者为悟第一义之事,而不知现前此念能念之心,本来空寂离诸过失,全绝百非,正不必头上安头,无事生事,刻意离绝。所念之佛号,全是如来庄严之万德,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超越凡情,泯去计度,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也。如此,则何须去谈说个什么玄妙之理哉,须知能念所念,既然当体无非实相,全事即理,全修即性。提起便是,所谓:身到含元殿,何处问长安。
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变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为诳语。一得往生,永无退转,种种法门,咸得现前。
  只贵乎保重此深信之一念,死心信受,稳当行去,昼夜精进,念他个十万声佛号,或者五万,三万,日日如是,信愿真切,精进淳笃,念佛不息,如囚徒望家乡,如游子忆慈母,毕命为期限,不令念佛缺失懈怠,能如是而不得享往生之果报者,三世诸佛世尊,便是妄语了,有是理乎?然诸佛世尊,真实无妄,既如是,如此念佛则决定往生无疑矣。一往生已,即登不退,一切法门,自然现前受用,佛力加被,彼土清净,何法不能学,何果不能证者也?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钵。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净聚戒,亦在里许。
  学道之人,所忌讳者,朝三暮四,修持不专,如张三李四之喻,遇见修教观者,便思维章句寻摘文词。碰到学禅宗者,又欲随其参究下转语之事。遇见修学律宗者,即欲学衣钵之威仪等事。如此则成了不了不清之行,弄到后来,四处皆成画饼之妄想矣,以其心不专一,散漫之故。不知一句佛号,专心忆念,最易成就,念到一心不乱,深入三昧,大势至菩萨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既得心开则三藏经教之妙理,宗门转语机锋之公案,全在此三昧一心之中,乃至三千之威仪,八万之细行,三净之聚戒,皆不出此三昧之中矣。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所言真能念佛之人,则能将身心世界,毅然放下,厌生死苦故,欣净土乐故,怖畏无常故,知诸法身心了不可得故,放下此身心世界,即是莫大之布施。贪嗔痴也不再现行,也不计较是非得失人我之相,不间断夹杂,也不妄想纷飞,决定求生净土,不为一切法门知识之所摇转,六度圆修,念佛该摄矣。
  试自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歧犹能惑志,便不为真念佛也。
  祖师所示之真念佛法,学人须自行检查省察,若身心世界仍然挂碍不舍,执六尘缘影,四大假合为身心世界,由我执而发贪嗔痴,计较是非人我,终日盘思无益俗事,念佛之心数数间断,妄想纷飞如雪花飘荡,动辄为外境乃至其他法门知识所摇夺,则不能当此真念佛人之事也。
  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若初心便要说好看话,要不著相,要学圆融自在,总是信不深,行不力。饶汝讲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转语,皆是生死岸边事,临命终时,决用不著。珍重。
  行人要生净土,立志得到一心不乱功夫。也无其他方法,当在最初用功的时候,计数念佛,念得分明,记得清楚,功课不缺,日日如是熏修,只期念佛往生为事。念至久久,自然功夫纯熟,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自可渐入佳境,不念自念,然后功夫成熟,计数与不计数皆无碍矣。如若初学下手,便要夸口虚荣,心不踏实,爱说好听话,要学不住相,要学圆融之能事,自在之随意,便成自欺。不知末法凡夫,要他系心一境,也不可多得,何况要他不住诸相也。若信不深,念佛自不能精进,愿力也不恳切,纵然稍有薄解,教理能通达演讲,转语能随机对答,以其未断烦恼惑业,皆是生死边的事,和了脱生死不相干,临命终时,随业流转,叹无力已晚也,方知口头三昧,语言活计,此刻用它不着,望大众珍惜,保重此念佛法门也。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