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信息勿以善小而不“曝”
2011-08-02

 捐赠信息勿以善小而不“曝”

2011年08月02日     来源: 西安晚报

  7月31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试运行)正式上线,首次公布了红会接收的数十万笔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平台一上线就受到网友关注,并引发了很多质疑。比如个人捐款10万元以下和企业捐款50万元以下的查询不到,很多曾公开报道过的捐款也不见踪影,每条搜索最多显示100条结果等等。对此,红会回应称,由于工作量太大,有些信息未能录入,而且平台刚刚运行,还不稳定。以后,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8月1日《京华时报》)
  
  “郭美美事件”后,中国红十字总会就曾表示,捐赠信息发布平台力争在7月底上线。现在,红会兑现了这个承诺。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但也必须承认,这个信息发布平台离公众的期望还有距离。
  
  个人捐款10万元以上,企业捐款50万元以上,这样的公开门槛很高。慈善事业是玻璃瓶里的事业,进入这个“玻璃甁”里的每一分钱都应该让公众看到,这既是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需要,也是对慈善热情的保护。“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能因为善款数额小而不让其“曝光”。
  
  红会工作人员称,“如果每一笔钱都详查,目前来看成本实在太高了”——这不能成为信息公开高门槛的理由。首先,信息公开的成本不会太高,无非是将每笔捐款的流转记录下来,这在自动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儿。即使成本较高,那也是必须付出的,只要把钱花在明处,相信公众也不会有意见。
  
  诚然,由于积压的历史旧账太多,上线之前的工作量确实很大。但只要红会需要,相信很多人都愿意担任志愿者。红会至少应该做到,以后新增的捐赠笔笔公开。
  
  红会的信息公开确实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试运行期间,出现一些问题也是正常的。但平台上线仅仅半天的时间,公众就发现了那么多的问题,甚至连很多媒体公开报道过的大笔捐款也往往付之阙如,这是说不过去的。
  
  “郭美美事件”让红会以及整个慈善事业陷入了信任危机。虽然红会一再强调,在此事件爆发之前,捐赠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就已经启动,但如果没有“郭美美”,这一平台的上线会这么快吗?——出手仓促,这大概也是问题多多的原因之一。
  
  尽管红会的这个平台还存在一些问题,公众还是给予了很多积极的评价,毕竟,捐赠信息的公开迈出了第一步,慈善事业的阳光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万事开头难”,我们相信目前的问题都只是暂时的,捐赠信息发布平台会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但这种宽宥和谅解需要足够的诚意和实际的行动来支撑。红会以及其他慈善组织都必须明白:信息公开是本分,不是对公众的恩赐;而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是随便就能被忽悠的。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