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做任何事,但不可执著
2011年8月1日转自博文作者:雪漠
图片来源: 资料图
我们认知真心,捕捉并能忆持真心之后,便要生起妙用了。
我认为“警觉”是真心之用的一种。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真心为体,警觉为用。比如,写作的时候,你便可以将诸相融入空性,只用那份警觉观照你的写作。当你训练有素时,妙文就会从你的心灵里喷出来。绘画的时候,用那份真心和警觉观照绘画的时候,就可能有神来之笔。无论做什么事情,那份警觉都不要丢失,不要陷入无记和昏沉。
当你认知到真心,并打成一片时,心中便不再妄念纷飞了,只有一份明白、快乐、光明。那个时候,没有时间空间,没有一切的分别心。
前一份放松坦然湛然空寂归于空,后一份昭昭不昧的警觉归于明。二者不分,而行双运,即永远安住于空性状态,然后用觉性去观照世界。无论做任何事,皆明空不二,用那份警觉专注于所缘之境。烦恼生起的时候,你用那明空之心观察烦恼。烦恼是经不起观察的,一观察它就没有了。
圣者的明和空是不分的,明中有空,空中有明,明也是空,空也是明。喝茶的时候,进入空性状态,用那“明”去品尝茶味,别的都不要管。别人发怒的时候,用那份“明”去体会他,觉察他。空性的本体无摇无动,“明”则随缘应事。久久打成一片,便能证得圣果,便会俱足佛的三身五智。
我们在前边说过“三身”:“空”成法身;“明”叫报身;“空”与“明”的种种显现,叫化身。
真心的体用,也涵盖了五智。关于五智,《佛学次第统编》如是解释:“一、大圆镜智:第八阿赖耶识,在于因位,含藏染净之种子,以生一切法之现行,至于果位,转而成照一切法而现其影像之智,故喻曰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因位之第七末那识,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疑,四烦恼相应,而任运执我他彼此之差别,为此差别之执故,则第八识受染污,前六识亦受染污,及至果位,转而为缘一切法平等性,即真如实相之智,故曰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第六意识,在于因位,缘有为无为之一切法而观察之,故至果位,转而成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前五识在于因位,缘取现量五尘之境界而成所作,故至果位转而成化他事业之智,故曰成所作智;五、法界体性智:第九识在因位,为八识之总体。八识者,第九识之别作用也,至果位转而为世间出世间等之一切法体性智,故名法界体性智。”
我们以证得明空之心后的开车为喻:你手握方向盘,心融于空性,明白这个世界都是虚幻的,不要去执著它。明白它是没有自性的,是因缘聚合的,是瞬息万变的,这是法界体性智的妙用;你守住明空之心开车时,心如明镜,所有的景物都朗然映于心中,心却如如不动,这是大圆境智的妙用;同时,你明白世界是平等的,没有你和我的区别,没有二元对立,这是平等性智的妙用;虽然不离明空,心无旁骛,但你仍然会成功地将车开到目的地,这便是成所作智的妙用;你的心时时警觉,时刻注意往来的车辆,无使发生车祸,这便是妙观察智的妙用。
但是,要明白明空之心是坦然放松的,不要高度紧张。警觉还要放松。朗然空寂之中,不乏光明的警觉,仿佛有一种光明照耀你的心一样。那放松,就像躺在野外,面朝虚空,身体消失一样的放松。
在这种状态下,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走路、吃饭、看书、写作,等等。在应对万事万物的时候,你可以用那份警觉去观察和体会。什么是观察呢?观察自己心中的那份警觉是否如法,观察外物而不为它牵引,这就叫观察。体会则是让自己的生命融入这份觉悟,不要丢掉这份觉悟。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会丢,但因为有了那份警觉,你很快就发现它。这便是不怕念起,但怕觉迟。只要你及时地警觉,你便能忆持那觉性,保任那觉性,终而融入那觉性。你要少说话,一直专注地品味和体会。
这样,久而久之,你就没有执著了。做任何事情,你都能保任住觉性。你可以做任何事,但却不执著它。你吃了几十年饭,却没咬一粒米;你写了几百万字,却没有动一笔;你行了千万里路,却没有走一步;你经历了许多的红尘历炼,心灵却仍然没离开那种朗然空寂的光明。
你就这样进入空寂和妙察,警觉,专注,体会,放松,让自己行、住、坐、卧都融入这觉性光明,让自己的一生都融入这觉性光明,你就离苦得乐了。
――选自《大手印实修心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