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救援:微博的力量不微薄
2011年07月25日
在301次动车和3115次动车追尾脱轨坠桥事故发生后,微搏再次露出了它的“肌肉”。
晚上20时后,应该是网民的“黄金时间”。一声巨响过后,最先赶到现场救援的,不是专业救援队,而是附近的普通百姓。最早发出事故消息的,也不是专业新闻人,而是最先赶到现场的“公民记者”。
两列和谐号动车在高架桥上追尾、脱轨、坠桥的事故,是必入史书的事件。可以肯定,无论什么人来记载这个事件,“微博”,都将是他躲不开的两个字。事实也是如此。即使是国家通讯社,其最早公布的事故信息,不是来自其派出的记者,而是网友现场拍摄的图片及其简单说明。
感谢微博,感谢网络,感谢科技。是科技,把手机、拍摄和网络整合到了一起,让历史的记载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人颤栗有人欣喜的变化;这种记载方式,是有人害怕有人欢呼的方式。微博,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渠道,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打破了信息发布的垄断,让过往纵向传播信息的金字塔坍塌成为一张布满结点的信息之网。
感谢网友,感谢微博。是网友的微薄之力,是微博的微薄之力,让那些把微博作为信息源头的航母型国家级信息发布机构,没有在信息发布的速度之争中颜面尽失。微博的微薄之力,其实很强大。这力,是四两拨千斤之力。这力,迫使有着严格发稿流程、送审程序的国有新闻机构,打破了经年贯有的积习,让自己的信息平台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一个结点。这个变化,在突发事件须用“通稿”背景下,绝非是一个不起眼的变化。
事实上,微博的力量不微薄,微博的合力是伟力。国有新闻机构采用网友的图片,采信微博的信息,只是加快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从而增加了其本身的竞争力和权威性而已。视网友的图片而不见,视微博的信息于不顾,是自我放逐出所谓“主流”之举。在网络时代,信息是封不住的,民意是遮不住的。谁捂住信息不发,谁按下民意不表,其实只是成全竞争对手、壮大其他信息“结点”的蠢行,之于信息的传播、民意的聚拢,其阻碍性越来越小。
或曰,信息传播的速度有那么重要吗?有,当然有!在此次动车追尾脱轨坠桥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知道信息的普通民众,自发地来到事故现场,做出了他们力所能及的救援。事故附近的民众,在第一时间赶到了血站,彻夜排队等待献血。出租司机,主动把车开到事故现场,听候派遣,免费服务。众多网友,及时发布现场消息,发布寻亲讯息,沟通亲人联络……这时,信息就是生命。
相形之下,有关部门的信息发布还停留在“牛车”时代。直至今早,也仍然只有19位遇难者的身份得到了确认,让人生疑动车售票实名制的作用究竟何在。至于在公布35名遇难者后,有记者在现场看到仍有多具遇难者遗体被搜索抬出的“微博”报道,有关方面至今没有解释,遇难人数也仍然停留在35名。此外,被认为对了解事故的起因会有重要帮助的和谐号动车车头被现场“肢解”掩埋一事,微博上早已议论纷纷,有关方面则只给出了一个其“自己相信”的说法……
微博之力不微薄,是因为微博之声是表达出来的民意。在这个意义上,回应微博,就是回应民意;重视微博,就是重视民意。反之,就是反之。与民意掰腕子,只可能赢在一时,因为微博之力不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