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中的社会道德觉醒
2008-09-06

  5·12汶川大地震带来巨大灾难,也从某一侧面检验了我们的社会道德。两个月来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壮丽史诗,演绎了一个个互助友爱舍己为人的动人故事;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救灾战歌,在彰显中华民族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的同时,展现了同情友爱的道德与良心。

  道德进步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我们国家本有一种仁爱的哲学和互助的传统。孟子讲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见孺子将入于井,一个不相干的人会不假思索施以援手。古时乡间邻里相望大多同姓同宗,喜事同贺、难事同当,这是传统社会道德的一般表现形式。恻隐之心和族亲关系是维系社会道德的人性心理动力和人情关系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变化,商业化市场化增加了社会流动,改变了人们相互交往的形式。传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关系从根本上破坏了。与此同时,随近代以来社会动荡变迁,文化形式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民主科学、自由权利等现代意识一度猛烈冲击了传统纲常礼教。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主义观念、阶级意识、革命人道主义,取代传统观念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一度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但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形成的“左”倾错误导致“文革”灾难,在破坏社会政治秩序的同时,给人们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社会道德赖以维系的人性心理基础一度也崩塌。改革开放进入市场经济,我们的社会走上现代化正常发展轨道,经济持续发展,政治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现代公民权利意识、法律意识等都在逐步增强。然而,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及利益分配的调整造成心态失衡,出现拜金主义、权力腐败等现象,经拨乱反正、实事求是,逐渐恢复的社会道德再次出现明显滑坡。历史证明了两件事:一是社会道德的性质和取向受到政治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的很大影响,但根本上取决于政治廉明、法律公正和社会安定的程度;二是社会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现,不能脱离经济基础,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一般物质生活水平,即民众整体生活的富裕程度。

  这次抗震救灾之所以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大救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央政府领导之下党政军民学各界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地震后第一时间总书记发出指示,总理飞往灾区,中央政治局举行特别会议,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国家减灾委、地震局、民政部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发出呼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连续报导灾情和救援进展情况,各省区党政领导部门积极响应,全力支援。军队作为救灾主力,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及时设立专门监管机构受理捐助款物并监督使用等等,犹如一部巨大机器,组织得力,渠道畅通,运行有序。这为救灾过程中发扬社会道德遏制犯罪创造了条件,其本身体现的党政干部军队指战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而“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作为救灾行动中最响亮的口号,更成为激发社会道德心的强劲动力。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要先吃饱肚子才考虑衣帽整洁,丰足有余,才有能力救助他人。这次救灾头一个月内,国内外社会仅捐款就达400多亿元,超过同期中央财政拨款1倍以上,这是以往无法想象的事情。又有许多志愿救助团队或个人自费或自驾车前往灾区救援,这也绝非生活费仅够自足的人力所能及。30年来的经济发展、物阜民丰,为今天民众参与大规模社会救援奉献爱心奠定了物质基础。

  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良好社会道德的发扬有两个方面的动力,一是外在他律的引导和约束,二是内在自律的主动。就前者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持续进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尊重人格、关心他人、关爱生命,表彰奖励见义勇为,对于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良好效果。这次临难自救中一些中小学生的英勇表现和大学生踊跃献血可为明证。

  道德的自律出于主体的内发,是形成良好社会道德的主要因素。道德自律的形成是个复杂问题。就社会而言,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进步,给个人的生存发展带来希望;社会公平正义、民主平等,善良行为得到表彰,各种犯罪受到遏制,对于个人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作用很大。另一方面,社会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广泛的涵容性和符合实际深入人心的穿透力。前者是说我们处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都在进一步发展完善过程中,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同时合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给予各种有利于养成良好社会道德的科学的合理的思想体系及其教育形式以存在的权利和发挥作用的空间。后者是说,要针对在国内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分配方式多样化、利益诉求多元化现实,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使之符合当代国人社会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的需要,形成能够得到广泛共识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这样的道德规范更容易深入人的内心,也就更容易转化为个体的道德自律。就个人而言,具备合理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社会与个人、他人与自己、付出与收入、获益与奉献等关系,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自尊的人格和尊他爱人的理性,形成稳定的正义感、同情心、善良意志和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是道德自律的内在结构和动力源泉。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个社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道德是个十分复杂的范畴,包括丰富的内容并具有层次性。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我们关注的还仅仅是重大灾难面前全社会对遇难同胞的关怀、帮助和对生命的尊重。就层次而言,不少人道德关怀爱心奉献的动力还只是“恻隐之心”。是否达到稳定的善良意志、坚定的人生信念,尚不得而知。同时,大灾面前也暴露一些道德缺失的问题,如某学校教师放弃保护学生责任,抢先逃跑的问题;虚报捐款迟迟不兑现和对某些企业个人捐助额度提出责难的问题;有记者采访报导伪造现场问题;对比发达国家电视采访保护伤亡者隐私的行规,我们媒体现场镜头过多暴露伤害部位和遗体问题;不少学校房屋建筑质量差,严重垮塌背后隐藏的偷工减料、劣质施工、轻视学生生命安全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中有的涉及职业道德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求生与献身的价值伦理认同、社会捐助是否尊重自由、以什么方式原则尊重伤亡者隐私等,有的则反映社会诚信缺失和腐败。

  总之,从特大地震和空前规模的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互助友爱,展现出危机面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貌,但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建设现代化文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