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淘汰”盛行,让我们的价值观扭曲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副总编辑、《理论动态》主编钟国兴在《北京日报》撰文总结了当前十种“逆淘汰”:
其一,财富逆淘汰,劳动难致富,不劳动反而致富。
其二,经营逆淘汰。正常经营、正常纳税的企业生存艰难,与违法者反差巨大。
其三,人才逆淘汰。“二代”、“拼爹”盛行,科研和大学的官本位日益严重。
其四,官场逆淘汰,干部坚持原则难,做廉洁干部难。
其五,行政逆淘汰。改革者朝法治化和民主化的相反方向前行。
其六,机构逆淘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真正人员精干、效率较高的机构缺少必要的存在环境。
其七,改革逆淘汰,机构越改越多、官越改越多、权力越改越大、浪费越改越严重、问题越改越得不到解决,真正的改革本身被淘汰。
其八,体制逆淘汰。行政权力强力维护计划经济的东西,挤压和伤害真正的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
其九,学术逆淘汰,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一步被行政化,学术在金钱推动下趋于浮躁,真正的学术研究被淡化、边缘化。
其十,道德逆淘汰。好人不敢做,不道德致富的人被认为有本事,甚至出现地方性造假。
如何摆脱“逆淘汰”,钟国兴没有说明。但可以预见的是,种种“逆淘汰”不断叠加、传递、放大,必然会形成一种漩涡,将所有人,无论正派与否,都裹挟进去。每个人都将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由灰色走向黑色,由相互撕裂走向断裂崩溃,最后,不得不以革命的代价,另起炉灶。
逆淘汰的根源在于社会缺乏共识,或者只有倒退性质的共识。我们常常说正处于多元社会,但试问今日,我们是否真的有一种价值观,可以完全战胜金钱崇拜?或者,起码与之相匹敌?如果没有,今日之中国,仍然只能说是一个一元社会。
这是一个可怕的场景:脱离了文革一元化的桎梏,又走进了金钱一元化的桎梏。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由公司化步入自利集团的路径依赖;越来越多的企业,由野蛮生长步入黑色权贵的生存模式;越来越多的个人,由拒绝信义走向信仰丧失的心灵空洞。
这种一元化带来官僚主义元素不断累积,在各个领域形成逆淘汰,进而使政府治理陷入僵局,随之而来的是凝聚力崩溃、政策失灵、权威下降、制度异化。其结果必然是执政基础的不断销蚀。
摆脱“逆淘汰”,需要旗帜鲜明的“正淘汰”。这是一次非此即彼的选择。对反面的纵容,就是对正面的凌辱。当出现触犯底线的事件时,整个社会,特别是掌握决策权的人,是否有足够的共识、足够的正气去淘汰它?
比如,当领导班子中出现违法违纪官员的时候,其他成员敢不敢、能不能旗帜鲜明地将其依法严肃处理?
比如,当出现故宫博物院领导层这类挑战公众智力和信心底线的小群体时,决策者和公众,有没有足够的共识将其从国之重地淘汰出去?
公然宣称“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的“臭不要脸”局长郭东波终于在5月29日引咎辞职了,但是毫无节制的特权思维模式仍大行其道。比如,屡受质疑的禹晋永就敢宣扬和央企领导在高尔夫私人会所“大口喝茅台酒大口吃飞禽走兽肉”,公然嘲笑关心政治的民众:“这顿饭钱是他们一年甚至很多年都挣不到的收入,试想一个连饭钱都挣不了的人还能给国家纳谏吗?”他这种宣扬,居然还得到不少掌声。
“逆淘汰”盛行,让我们的价值观扭曲了太多。针对“逆淘汰”现象需要用猛药、下狠心,当然这会得罪许多许多的人,也会损害许多利益,这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群体的反对;另一方面,如果下狠劲整治了,对于国家的发展还是大有益处的。现在就是考验领导人智慧的时候了,我们静观其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