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2011年7月1日转自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家菩萨戒 作者:宽运法师
图片来源:资料库
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就不应该再杀生,因为杀生的果报实在非常的大,可以说是一个「性罪」;什么是「性罪」呢?因为从犯罪的果报上说,譬如杀、盗、淫、妄,不论受戒或不受戒,凡是造成事实,便是一种罪恶,未来必定受报,因其本性就是罪行,就是业报的正因,所以称为性罪。
不过我们受戒,如果不去犯戒的话,还是有很多的好处,例如:第一是「十方诸佛,愍念守护」,得到诸佛菩萨的悯愍、加持、守护。第二是「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如果我们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个时候就会生起正念,内心就会充满欢喜。第三是,「所生之处,诸菩萨为友」,就是将来受生的地方都会和菩萨在一起,而且这些菩萨,都不是凡夫的菩萨,都是「三界以外」的菩萨。第四是「功德多聚,戒度成就」,如果功德累积多了,戒度就自然成就,你就会得到圆满。第五种就是「今生后世,性戒福慧圆满」,如果你受戒以后,持戒清净,现在、将来你的福就会圆满、慧也会圆满。我们都知道,佛是最究竟的觉者,所以只有佛才能福慧圆满,而大家明天受了菩萨戒,将来也会像佛一样福圆满、慧圆满;所以大家受戒以后必须坚持守戒,首先从不杀生开始──害伤其它众生的生命是不可以的、是有违慈悲心的,因为我们都是善男子、善女人,不是一般的人,所以要守护自己的心、守护好所受的戒。
不过,我们要知道,菩萨戒虽然犯了重戒而失戒,但只是受恶法阴影的遮没,却并未失去戒体的功能,因戒体不会从我们的本性理体上失去。所以说,菩萨戒是「有犯无失」的,我们一旦受持菩萨戒后,从生至生,直到成佛,戒体就会永远不失,因为戒体是一种无形状、无表像的无漏体用。当它一旦经过熏习在我们的本性理体之后,只有被遮没的可能,却没有失去的可能。这一点大家必须要清楚、明白。
据经典说,菩萨受持一戒,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还要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众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由于众生之数无量,所以其持戒的功德也就无尽了,故受持菩萨戒功德之大,实在无可比喻形容。
如《璎珞经》云:「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又:「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因此大家发心受持菩萨戒,特别是「六重」戒,这实在是非常非常的难得,为什么说难得呢?因为我们不容易有机缘,现在西方寺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我们诵完了廿一天的《华严经》,然后特别礼请三师和尚为大家授戒,这样的机缘实在是不容易。
今天我们既然发心受戒要成为菩萨,就要利益一切众生、爱护一切的众生但是,如果我们犯了戒,就会成为臭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垢优婆塞〈夷〉、结优婆塞〈夷〉。
什么是臭优婆塞〈夷〉?「臭」就是臭气,污秽的臭气,能使人心生不悦。所以破了戒的优婆塞〈夷〉,因为心生恶、不善法,所以被视为污秽不净,这种污秽,好像尸体的臭气一般,无人敢闻。
是故祖师说:「清净佛法,不容破戒四众弟子。清净大海,不停留死尸。」所以,如果我们犯了戒,就好像把死尸掉进清净的大海之中;大海本来是很清净的,如何容得下这个死尸?所以说,我们不应该犯这基本的戒。
什么是旃陀罗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旃陀罗」是梵文。其有三义:一、屠者。二、执暴恶人。三、下姓。
屠者:就是以屠杀动物为职业的人,也就是屠夫。
执暴恶人:为非作歹,犯科累累的恶人。
下姓:下等阶层的人,二等国民之类。
男人叫「旃陀罗」,女人称为「旃陀利」。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本来具足无量善根,但若不遵守戒法,就会破戒,这样的话,就会将无量善根一一屠杀掉;这与「屠夫」杀玳动物没有两样,所以称「破戒优婆塞〈夷〉」,为「旃陀罗」或「旃陀利」。
什么是垢优婆塞〈夷〉?「垢」者,就是尘垢。不清净、烦恼的意思。有了烦恼、不清净的业因,就会结成生死的苦果;有了烦恼尘垢的优婆塞〈夷〉,就难以解脱生死,出离三界。
什么是结优婆塞〈夷〉?「结」者,就是束缚的意思。因有烦恼才会集成生死,若无烦恼就不会产生生死的因。所以,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就是要解开烦恼束缚的结,而后出离生死。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反而又再打成了烦恼结,所以称为「结优婆塞〈夷〉」。
前面说到,「杀戒」是优婆塞〈夷〉的第一条重戒,破了这条戒的罪报就是第一重罪,所以称为「初重」。为什么杀业是第一重罪呢?杀戒可分为三等罪:一、五逆罪。二、重罪。三、轻罪。因为杀生里包含了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所以它的罪跟五逆罪是一样的;当然杀人是重罪,杀畜生相对是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