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魏晋时期哲学思想主流是玄学,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失落已久。在玄学内部,魏晋玄学家对于庄子哲学核心的心斋学说,慧解有所不足,更无此实践工夫(嵇康例外)。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对魏晋以来失落已久的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独立地作出了重新发明。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对庄子心斋哲学的精髓,独立地作出了融会贯通和透彻理解,这是魏晋玄学家所未有的洞见。
泯灭欲望之心,保持澹泊之心、自由之心,是庄子心斋哲学的精髓。在任何环境、命运中,都能明辨是非,行为符合人性,是儒家心性修养工夫的精髓。渊明弃官归田的思想思抉择和实际行动,是庄子心斋哲学的实践,亦是儒家心性修养工夫的实践。儒家的精髓,庄学的精髓,融合在渊明的思想和实践中。
关键词:陶渊明 思想 实践
在中国思想史上,除了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外,对失落已久的哲学思想作出重新发明、继绝开来,也可以被称为思想创获。
中国儒家、庄子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人生哲学,不仅具有思想观念的品格,而且具有实践工夫的品格[1]。
讨论陶渊明的思想创获与实践工夫,可以参照这两点事实。
一.陶渊明对儒家心性哲学的重新发明和实践工夫
儒家心性哲学,包括人性思想,和由此而来的心性修养工夫。
1.陶渊明以前中国性善论哲学小史
中国人性思想并非儒家所原创,其产生时间远早于晚周原始儒家。今存最早的表述完整的中国性善论哲学文献,是作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8~前782)的《诗经·大雅·烝民》[2]: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传》:“烝,众。物,事。则,法。彝,常。懿,美也。”“则”、“彝”,皆指人性。)[3]
〈烝民〉表示,天生人类,既赋予人类以有形生命,同时亦赋予人类以爱好美德的本性。依〈烝民〉,天赋人性本善,天赋人性平等。
晚周原始儒家孔子(前551~前479)、子思(前483~前402)、孟子(约前372~前289),继承发展了〈烝民〉的天赋人性思想[4]。
孔子及其后学所作《周易·系辞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5]
《周易·系辞下》:
天地之大德曰生。[6]
子思所作《礼记·中庸》: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7]
这表示,天道是形上性、创生性、道德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本体。
天道思想的意义,是为人性思想提供了形上的终极依据。
《论语·述而》:
天生德于予。[8]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9]
这表示,人性源于天道,人道源于人性,文化源于人道。
《论语·雍也》:
人之生也直。[10]
《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1]
《孟子·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2]
这表示,天赋人性是爱心、同情心、正直心、正义心,是道德理性,天赋人性本善。
《论语·阳货》:
性相近也。[13]
《孟子·告子下》:
人皆可以为尧舜。[14]
这表示,天赋人性人人具有,天赋人性平等。
《孟子·告子上》: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15]
又云: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16]
这表示,天赋人性是人不可剥夺的价值和尊严。
儒家人性思想的意义,是为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及其平等,及其不可剥夺,提供了超越、内在、普遍的依据[17];为人生指出了人道的大方向。
《礼记·大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8]
《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19]
这表示,心性修养是作人的根本;心性修养工夫的意义,是使人在任何环境、命运中,能明辨是非,行为不违背人性人道。
在中国思想史上,自秦以后,历汉魏六朝,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模糊、失落已久。汉代人性思想的主流,是荀子性恶论影响下的性善恶混论[20]。魏晋思想的主流,则是玄学,人性善恶,不在魏晋玄学的关心范围之中。直至隋代儒者王通、唐代儒学复兴运动起来,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才逐渐被重新发明,至宋明新儒学,始如日中天。
唐韩愈《昌黎文集》卷十一〈原道〉:
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21]
《二程遗书》附録宋程颐编撰〈明道先生行状·门人朋友叙述〉朱光度曰:
鸣呼!道之不明不行也久矣。自子思笔之于书,其后孟轲倡之,轲死而不得其传,退之之言信矣。[22]
韩愈及朱光度的话皆表示,自秦以后,历汉魏六朝,直到唐、宋,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失落已久。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期,自然包括在内。
魏晋时期,是玄学的天下。
《文选》卷四十九〈史论上〉东晋干宝〈晋纪总论〉:
今晋之兴也,二祖逼禅代之期,不暇待叄分八百之会也。是其创基立本,异于先代者也。又加之以朝寡纯德之士,乡乏不二之老。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刘颂屡言治道,傅咸每纠邪正,皆谓之俗吏。[23]
由干宝所述可见,魏晋时期,士人皆以庄老为宗,以儒家为耻。至于东晋末的陶渊明时代,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失落已久[24]。
2.陶渊明对儒家心性哲学的重新发明和实践工夫
魏晋时期,儒家心性哲学失落已久,学者不讲儒家的性善论和工夫;陶渊明则讲明儒家的性善论,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此工夫。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兼三五而垂名。[25]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大块”指天地自然。“受气”指天地自然赋予人以生命。其直接语源,当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章“非义袭而取之也”句汉赵岐注:“浩然之气,……从内而出,人生受气所自有者。”[26] “灵”,语本《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27]“灵”指人的道德理性,是人之受气所自有。渊明此二句的思想根源,即《诗经·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
“禀神智以藏照,兼三五而垂名”,“神智”、“照”、“三五”,皆指人的道德理性而言。“三五”即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义礼智信。语本《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28],《汉书·董仲舒传》仲舒〈贤良对策〉:“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29],以及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二〈礼乐〉:“人无不含天地之气,有五常之性者。”[30]卷八〈情性〉:“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31] “三五”指天赋道德人性。“垂名”,借指立德成人。渊明此二句的思想根源,即《诗经·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感士不遇赋〉“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兼三五而垂名”,表示人受命于天地自然,何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具有天赋道德人性,可以成为真正的人。
这是渊明对汉末魏晋以来失落已久的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独立地作出的重新发明。
〈感士不遇赋〉又云: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32]
渊明此言,表示人可以独立自由地生活,亦可以参与政治大济苍生,无论在家庭、乡闾、朝廷,人所有行为,只要是为善,就具有最高价值,并能获得快乐。人禀赋天赋人性,接受圣人教诲,所以能真诚践履人性人道。渊明此言的思想资源,是〈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事实上,儒家人性思想,随时地体现在渊明的生活和诗文中。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第一首: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33]
梁萧统〈陶渊明传〉:
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34]
渊明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是用《论语·颜渊》子夏曰“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35],其思想根源,则是儒家“性相近也”的人性平等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6]的人道思想。
渊明在书信中告诉儿子,僮仆“亦人子也,可善遇之”,亦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情怀之流露。
〈感士不遇赋〉又云:
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37]
渊明赋此段话表示,在政治黑暗无道时代,正直者无出路,只有不幸的命运,“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自古至今,往往如此。这不能不使人怀疑天道是否存在,公平是否存在。但是,历经内心千回百折的痛苦反省,自己的抉择却仍然是决不与现实政治同流合污,“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宁肯走归隐躬耕君子固穷的路,也决不改变自己的正直本性,独立自由人格。
“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清楚地表明〈感士不遇赋〉是渊明内心反省的修养工夫的真实写照。
〈感士不遇赋〉当是晋安帝义熙二年(406)渊明弃官归田之后不久所作。如〈感士不遇赋〉所示,渊明历经对个人命运与人性价值之冲突的千回百折的痛苦反省,终归于择善固执的抉择,宁肯不做官,安贫守贱,也要保持自己的正直本性,独立自由人格。渊明是这样反省的,也是这样做到的。这就是人性修养工夫的实践。
屈原〈离骚〉,陶渊明〈感士不遇赋〉,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百字〉,中国文学史上这些不朽的巨制,都是作者内心痛苦反省、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亦即是人性修养实践工夫的真实写照。
陶渊明〈咏贫士七首〉第四首:
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一旦寿命尽,弊服仍不周。
岂不知其极,非道故无忧。从来将千载,未复见斯俦。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38]
如〈咏贫士〉诗所示,渊明为了践履仁义,而安贫守贱,以至于宁死不悔。渊明是这样
反省的,也是这样做到的。渊明实践了儒家人性思想。
二.陶渊明对庄子心斋哲学的独到洞见和实践工夫
庄子(约前369-前286)的心斋哲学,是关于人的精神自由和由此而来的自由生存的哲学,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人间世》“心斋”章“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尤为心斋哲学之精髓。
1.庄子心斋哲学“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说解释小史
《庄子·人间世》“心斋”章: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矣;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39]
关于“虚室生白”的解释,历来并无歧义。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晋崔譔《注》:
白者,日光所照也。[40]
又引晋司马彪《注》:
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41]
“虚室”,比喻心灵澹泊空灵, “生白”,言放光明。
“吉祥止止”的解释,是重点和难点。
晋郭象(-312)《注》:
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虚至静也。[42]
唐成玄英《疏》:
止者,凝静之智。言吉祥善福,止在凝静之心。[43]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引俞樾曰:
止止连文,于义无取。[44]
近人曹慕樊师〈《庄子·逍遥游》篇义〉说“吉祥止止”:
“吉祥止止”(〈人间世〉)。“唯止能止众止”(〈德充符〉)。按“唯止”的“止”,指心王。“众止”的“止”,当指七识(借佛家名相)。“止”就不能“游”,为什么又强调“止”呢?按止是止“外驰”,外驰既息,即是“无事”,“无事而生定”(〈大宗师〉)。然后能不系如虚舟,无心如飘瓦,是乃能游。[45]
《庄子·人间世》“心斋”章“吉祥止止”的“止止”二字,无论是晋代郭象“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虚至静也”的解释,还是唐代成玄英“吉祥善福,止在凝静之心”的解释,在义理上,都并没有落实。至于清代俞樾所说的“止止连文,于义无取”,那就更是对庄子的误读了。
依曹慕樊师[46]解释,“吉祥止止”的“止止”,就是《庄子·德充符》的“唯止能止众止”。“止止”,“止众止”,两语的第一个“止”,是止住外驰逐物之心的止,是止住欲望之心的止,是止住也、终止也。第二个“止”,是执着于外物的止,是欲望之心,是执着也、迷恋也(“众止”,是执着于种种外物)。“止止”、“止众止”,就是止住内心的种种欲望。故“吉祥止止”下句云:“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言如果欲望不止,身即使是在坐位,心也是在驰逐名利。
《庄子·人间世》“心斋”章讲由心斋工夫达到的心斋境界,是“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表示吉祥的境界,是止住了欲望之心的心斋境界,是心灵澹泊空灵、放光明的心斋境界。可以说,心斋是止的本体,止是心斋的作用。心斋、止止,体用不二。
“止止”二字,最简练地概括了庄子心斋学说即庄子自由哲学的根本义谛。泯灭欲望之心,保持澹泊之心和由此而来的自由之心,是庄子心斋学说的根本义谛,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如何泯灭欲望之心,保持澹泊自由之心,则是庄子心斋坐忘的实践工夫。
依庄子,澹泊心是自由心的根底。保持了澹泊之心,始能止住欲望之心,不受名利的束缚,始能远离政治,不受权力的伤害。故有澹泊,始有自由生存。
曹慕樊师解庄之洞见,确当不移,是自郭象以来所未有。此是因为,第一,从训诂上讲,“止止”与“止众止”,语义、语法结构(动宾结构)完全相同。第二,从义理上讲,此一解释切合《庄子·人间世》“心斋”章根本意义。
现在回头来看郭象“夫吉祥之所集者,至虚至静也”的解释,成玄英“吉祥善福,止在凝静之心”的解释,是用“唯道集虚”来解释“止止”,都没有落实。为什么都没有落实?
因为从实践的角度说,“唯道集虚”,是心斋已然之境界;“止止”,才是心斋所以然之工夫。有“止止”的工夫,然后才有“至虚至静”的境界。没有“止止”的工夫,就无从达致“至虚至静”的境界。从义理的角度说,只有讲明“止止”、“止众止”、止住欲望之心的心斋工夫,才能讲明“唯道集虚”、“吉祥止止”、道在于是、吉祥在于是的心斋境界。没有讲明“止止”的心斋工夫,则“唯道集虚”、“吉祥止止”的心斋境界,还是没有讲落实。
知道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确解,然后可以确解陶诗“虚室有余闲”,“虚室绝尘想”之意义。
2。陶渊明诗对庄子心斋哲学“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说的发明与实践工夫
陶渊明〈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47]
第二首︰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48]
渊明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示自己的本性是澹泊心、自由心。这是澹泊心、自由心的彻底觉悟。“俗”指名利,“少无适俗韵”,表示自己的本性是澹泊心。“丘山”代表自由,“性本爱丘山”,表示自己的本性是自由心。分疏地说,有澹泊心始有自由心。简言之,则澹泊心、自由心,只是一心。
渊明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尘网”、“樊笼”皆是表示,人在官场即是受束缚、被奴役、失去自由[49],甚至可能失去生命[50]。
渊明诗“虚室有余闲”,及“虚室绝尘想”,皆是用《庄子·人间世》“心斋”章“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虚室有余闲”,是表示自己澹泊心彻底地觉悟(“虚室”),从而获得了充分的自由(“有余闲”);“虚室绝尘想”,是表示自己澹泊心彻底地觉悟(“虚室”),从而彻底消除了名利欲望(“绝尘想”)。
渊明诗之“绝尘想”,与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止止”,以及“唯止能止众止”之“止众止”,语义、语法结构(动宾结构)完全相同。“绝”,即“止止”、 “止众止”的第一个“止”,止住也。“尘想”,即“止止”、 “止众止”的第二个“止”, 执着也,欲望也。“绝尘想”,即“止止”、 “止众止”。
“绝尘想”,是心斋的实践工夫,即彻底消除名利欲望的工夫。“虚室有余闲”是心斋的境界,澹泊、自由的境界,虚室生白的境界。
渊明《归园田居》表明,澹泊心、自由心的彻底觉悟,同时即是名利欲望的彻底泯灭。换言之,名利欲望的彻底泯灭,是澹泊心、自由心的彻底觉悟的尺度。
〈归园田居〉是晋安帝义熙二年(406)渊明弃官归田之后不久所作。渊明表明,澹泊心、自由心的意义,是在政治黑暗时期,自觉地不做官、不与权力合作,以维护自己的独立自由人格,和自由生存权利。有澹泊之心的彻底觉悟,始能止住欲望之心,不受名利的束缚,始能远离政治,不受权力的伤害。故有澹泊心始有自由心,有自由心始有自由生存。
〈归园田居〉“虚室有余闲”及“虚室绝尘想”,两次用《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以自述其体验,这表明:
第一, 陶渊明对庄子心斋哲学的精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唯止能止众止”,
独立地作出了融会贯通和透彻理解。在文献与义理上,《庄子·德充符》“唯止能止众止”,是确解《人间世》“吉祥止止”的唯一可靠依据。“虚室绝尘想”,证明渊明是用“止众止”(“绝尘想”)理解了“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止止” [51]。这是魏晋玄学家所未有的洞见。
第二, 渊明对庄子心斋哲学不仅有独立洞见,而且有实践工夫。因为渊明现在正是作
出了弃官归隐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泯灭欲望之心,保持澹泊自由之心的庄子心斋哲学。反过来说,庄子心斋哲学对渊明在此人生重大转折关头,发生了根本性的支持作用。
对于庄子心斋哲学的精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渊明有此慧解,亦有此实践工夫,魏晋玄学家则既无此慧解,亦无此实践工夫[52]。
可以说,渊明才是魏晋玄学真正的代表人物,是魏晋玄学真正的高峰。
陶渊明〈止酒〉: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53]
〈止酒〉“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的“止”,即“吉祥止止”、“唯止能止众止”之“止众止”的第一个“止”,止住也、终止也。
〈止酒〉“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的“止”,近于“吉祥止止”、“止众止”的第二个“止”,执着也。〈止酒〉此诸“止”字,含有限定于(喜好某事)之意,是与“止止”、“止众止”的第二个“止”,语义有所不同。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虚室有余闲”,“虚室绝尘想”,是用《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止酒〉诗,则是渊明深刻理解《庄子》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唯止能止众止”的旁证。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四〈论语十六·述而篇·子谓颜渊曰章〉“用舍无预于己,行藏安于所遇”条:
陶渊明说尽万千言语,说不要富贵,能忘贫贱,其实是大不能忘,它只是硬将这个抵拒将去。然使它做那世人之所为,它定不肯做,此其所以贤于人也。[54]
又云:
晋宋间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渊明却真个是能不要,此其所以高于晋宋人也。[55]
朱子此言,指出了陶渊明泯灭欲望之心,保持澹泊之心、自由之心的实践工夫,及其超越于晋宋人物之上的历史地位。朱子指出陶渊明是下了将富贵欲望抵拒将去的硬工夫,才达到真个是能不要官职的超越境界,值得留意。
泯灭欲望之心,保持澹泊之心、自由之心,是庄子心斋学说的精髓。在任何环境、命运中,都能明辨是非,行为符合人性,是儒家心性修养工夫的精髓。渊明弃官归田的思想思抉择和实际行动,是庄子心斋学说的实践,亦是儒家心性修养工夫的实践。儒家的精髓,庄学的精髓,融合在渊明的思想和实践中。
三、结语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云:“[魏晋]主张旧自然说者求长生学神仙(主旧自然说者大都学神仙)”[56]。又云:“[陶渊明]新自然说之要旨在委运任化”,“而不须更别求腾化之术,如主旧自然说者之所为也”,“斯所以别称之为新自然说也”[57]。又云:“渊明之思想……就其旧义革新,‘孤明先发’而论,实为吾国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58]。此自然观就是生死观。所谓新,是就魏晋以来这一特定时期而言。这并不是说魏晋以前无此“随化”的生死观(“随化”的生死观是先秦儒道二家的共同思想),而是说魏晋以来此思想失落已久,陶渊明是此思想的重新发明者。寅恪先生提出,陶渊明创立新自然说,实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此言甚是。但是,陶渊明作为中古时代之大思想家,贡献不仅如此。
魏晋时期哲学思想,玄学成为主潮流,性善论的儒家人性思想,失落已久。在玄学内部,魏晋玄学家对于庄子哲学核心的心斋学说,则慧解有所不足,更无此实践工夫(嵇康例外)。陶渊明作为中古时代孤明先发的大思想家,其成就,不仅应当包括创立新自然说,而且应当包括对失落已久的儒家人性思想的重新发明,和人性修养工夫的实践;包括对庄子心斋哲学的独立洞见,和心斋哲学工夫的实践。
--------------------------------------------------------------------------------
注释
[1] 实践工夫,指心性修养工夫即省察涵养工夫,和由此而来的生活行为实践。庄子哲学思想是否具有实
践品格,现在学界似有不同意见。笔者以为,即以本文所述陶渊明的经验,足以证明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实践品格。又,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化革命”结束、新时期开始,长期遭受政治迫害的知识分子获得平反时,笔者曾亲闻几位前辈学者述及,在多年的艰难遭遇中,如果没有庄子思想的支持,自己不可能活过来。这几位前辈学者的亲身经验,亦足以证明庄子的哲学思想具有实践品格。
[2] 《毛诗·大雅·烝民·序》:“〈烝民〉,尹吉甫羙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周宣王,前827
~前782年在位。汉毛公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卷十八,《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世界书局缩印清江西书局重修阮元校刻本,1980年,上册,页568。
[3] 《毛诗正义》卷十八,《十三经注疏》,上册,页568。
[4]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孟子道性善。”(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卷五,《十三经注疏》,
下册,页2701。)孟子是中国历史上直接说人性本善的第一人。
[5] 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卷七,《十三经注疏》,上册,页83。
[6] 《周易正义》卷八,《十三经注疏》,上册,页86。
[7]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卷五十二,《十三经注疏》,下册,页1634。
[8]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等疏:《论语注疏》卷七,《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483。
[9] 《礼记正义》卷五十二,《十三经注疏》,下册,页1625。
[10] 《论语注疏》卷六,《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479。
[11] 《论语注疏》卷十二,《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504。
[12] 《孟子注疏》卷十一,《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749。
[13] 《论语注疏》卷十七,《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524。
[14] 《孟子注疏》卷十一,《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755。
[15] 《孟子注疏》卷十一,《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753。
[16] 汉赵岐《注》:“天爵以德,人爵以禄。”又:“赵孟,晋卿之贵者也,能贵人,又能贱之。人之所
有者,他人所不能贱之也。”《孟子注疏》卷十一,《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753。
孟子所创天爵一词表示:人性是人先天的、内在的、因而是不可剥夺的(以上是“天”的涵义)的价值与尊严(“爵”的喻义)。不同于后天的、外在的、因而是可以被剥夺的价值与尊严(“人爵”)。人性是人的真正价值(“良贵”)。
[17] 依儒家,作为人的价值的人性,具有超越性,是因为来自天;具有内在性,是因为在人心;具有普遍性,是因为人人具有。
[18] 《礼记正义》卷六十,《十三经注疏》,下册,页1673。
[19] 《论语注疏》卷四,《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471。
[20] 如前揭《诗》《书》所显示,性善论的人性思想来源于儒家以前的周代乃至三代文化传统;而性恶
论在周代乃至三代文化传统中则是无根的。蒙文通先生认为性恶论源出于戎狄之教。见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序一》,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页5-46。
[21] 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页18。
[22]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698册,页265。
[23]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下册,页692。
[24] 今存晋人文献少有涉及五常之性者。《世说新语》一书,即无五常一语。
[25] 宋绍熙曾集刻本《陶渊明诗》《陶渊明杂文》,《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上海,商务印书馆据宋绍熙本影印,1928年;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重印,2001年,页108。
[26] 《孟子注疏》卷三,《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685。
[27]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卷十一,《十三经注疏》,上册,页180。
[28] 《周易正义》卷九,《十三经注疏》,上册,页93-94。
[29] 汉班固撰:《汉书》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八册,页2505。
[30] 汉班固纂集,清陈立疏证,吴则虞校点:《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上册,页95。
[31] 《白虎通义》卷八〈情性〉:“故《句命决》曰:‘情生于阴,欲以时念也。性生于阳,以就理也。阳气者仁,阴气者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白虎通疏证》,上册,页381。)按陶渊明只采用《白虎通义》(及其所代表的汉代人性思想)的性有五常亦即性善之说,而未采用其性善情恶之说。汉代人性思想,包括性善情恶论、性善恶混论及人性三等论,较晚周原始儒家人性本善、人性平等思想为模糊,实际则较近于荀子的性恶论。可参阅: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卷二,〈先秦儒家思想的转折及天的哲学的完成-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研究〉十(2)〈天与心性〉,台北,学生书局,1993年,页399~409。
[32] 《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页108。
[33] 《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页102。
[34] 宋绍熙曾集刻本《陶渊明诗》《陶渊明杂文》附录,《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页119。
[35] 《论语·颜渊》卷十二,《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503。
[36] 《孟子·梁惠王上》卷一,《十三经注疏》,下册,页2670。
[37] 《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页108-109。
[38] 《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页104。
[39] 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陆德明释文,清郭庆藩集释,王孝鱼校点:《庄子集释》卷二中,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一册, 页147-150。
[40] 《庄子集释》卷二中,第一册, 页151。
[41] 《庄子集释》卷二中,第一册, 页151。
[42] 《庄子集释》卷二中,第一册, 页151。
[43] 《庄子集释》卷二中,第一册, 页151。
[44] 《庄子集释》卷二中,第一册, 页151。
[45] 曹慕樊:〈《庄子·逍遥游》篇义〉,乐山,《乐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文中词语略释如下。
“唯止能止众止”:《庄子·德充符》:“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清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二下,第一册, 页193。)
“心王”:佛教语,谓万法都皆由心生,心就是万法之王,故称心王。借指心斋及其主导作用。
“七识”:佛教语,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第七识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
“虚舟”:喻逍遥游。《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庄子集释》卷十上,第四册,页1040。)
“飘瓦”:此喻无心。《庄子·达生》:“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
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庄子集释》卷七上,第三册,页636。)成玄英《疏》:“飘落之瓦,偶尔伤人,虽忮逆褊心之夫,终不怨恨,为瓦是无心之物。”(页637。)
[46] 曹慕樊(1912~1993),号迟庵,四川泸州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早年为熊十力先生弟子。对儒学、庄学、佛学、古典文学、西方哲学等,造诣甚深。着有《庄子新义》、《杜诗杂说》、《杜诗杂说续编》、《杜诗选注》、《目录学纲要》,主编《东坡选集》,遗着《迟庵诗稿》、《迟庵词稿》。关于迟师事迹,早年从熊先生游,见《十力语要》卷三《曹慕樊记语》(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页325以下);1949年,迟师与梁漱溟先生、罗庸先生在重庆缙云山修藏传佛教密宗大贡噶派大手印法,及梁先生向迟师请教修行,见《梁漱溟全集》第八卷《日记》(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页421以下);1974年,文化革命中,迟师奋不顾身,为被打成反革命份子的吴宓先生向单位领导索回被剥夺的存款,见邓小军《儒家思想与民主思想的逻辑结合·后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430以下)。
[47] 《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页89。
[48] 《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页89。
[49] 参阅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絶交书〉论作官即失去自由:“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文选》卷四十三,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十四年胡克家刻本,1977年,中册,页602。
[50] 《晋书》卷四十九《阮籍传》:“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五册,页1360。)嵇康、吕安等皆被司马氏集团所杀害。晋宋之际情况相似,庐陵王
义真、谢灵运等皆被刘宋政权所杀害。
[51] 陶渊明〈移居二首〉第一首:“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渊明读《庄》,正是能够赏奇析疑,独立发明。
[52] 除嵇康外。魏晋玄学家,惟有嵇康之拒仕,能实践庄学之核心思想-澹泊心、自由心的觉悟。陶渊
明实深契嵇康,唯不同其刚决。
[53] 《宋本陶渊明诗·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四》,页100。
[54]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三册,页874。
[55] 《朱子语类》,第三册,页874。
[56]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页199。
[57] 《金明馆丛稿初编》,页202。
[58] 《金明馆丛稿初编》,页204~205。
Abstract:Tao Yuanming ’ philosophical achievement and practice
Deng Xiaojun
Metaphysics was a main trend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when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benevolent philanthropism as an inherent characteristic of humanity had been lost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the Wei Jin philosophers were not sufficiently sagacious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the theory of Xin Zhai (心斋) of Zhuangzi and also without any practice, except for Ji Kang.
Tao Yuanming's poem, Fu on the Future and Destiny of Scholar’s(《感士不遇赋》), shows his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benevolent philanthropy of Confucianism. Another poem of his, Return to His Pastoral Life(《归田园居》), also shows his independ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Xin Zhaiof Zhuangzi, achieving maste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ubject, which only he did in that era.
Banishing the mentality of desiring worldy goods and pleasures, cultivating the mentality of not seeking fame and wealth, keeping freedom of the spirit were the quintessence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Xin Zhai; making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the behaviour always in accordance with human nature were the quintessence of Confucian accomplishment of mentality. Tao Yuanming gave up the position of officer in the government, returned to village life, both for the practice of Zhuangzi philosophy and for Confucian philosophy as both were in Tao Yuanming's thought and action.
Key words:Tao Yuanming philosophy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