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通胀不是“打吊针”,谨防借“旱涝”炒作
江苏天一智能设备有限公司
受长江流域旱涝灾情、“猪周期”、PPI居高不下等因素影响,原本普遍预计在年中可能达到高点的CPI可能会推迟达到高点的时间。专家认为,抑通胀不是“打吊针”,宏观调控对通胀的影响不会立竿见影,但已逐渐显效;南方部分地区旱涝灾情不会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决定性影响,谨防资本借“灾”炒作推高预期。
50年最严重旱情推高物价
5月份以来,我国南方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部分地区遭受5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大旱对物价的影响如影随形,长江中下游地区蔬菜、水产品等价格大幅上涨。在上海莘庄联华超市,64岁的邵女士正在选购孙子特别喜欢吃的豆角。“最近菜价已经回来一点,前阵子小青菜卖到4块钱一斤,毛豆要八九块钱一斤,真是吃不消。”
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据则显示,5月16日至22日,重点监测的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与前一周持平,其中叶菜类蔬菜价格整体回升,大白菜、油菜和生菜分别上涨23%、19.8%和16.7%。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表示,前两周的监测数据显示,旱灾导致了全国大米批发、零售价有微幅上升,但这主要是心理预期以及旱涝灾害导致运输成本上升所致。实际上,旱灾对我国稻谷产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更多的是对水产品、蔬菜价格产生推动作用,5月份鲜鱼价格比4月份大约环比上涨了10%。
从“猪周期”、PPI看物价后续上涨压力
尽管5月CPI创出5.5%的本周期新高,但此前业界预期的物价“峰顶”可能还未出现,受“猪周期”、PPI居高不下等影响,短期内我国仍面临较强的物价冲顶压力。
记者在上海闵行区闵城路菜市场看到,苏北猪肋排肉每公斤34元,五花肉每公斤32元,而超市出售的爱森牌猪肉肋排已卖到66元一公斤。
马文峰认为,在饲料成本高企、劳动力价格上涨、当前存栏量不足、部分养猪户受疫情打击补栏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支撑下,近期猪肉价格仍将高位运行。在“猪周期”规律的影响下,今年或将迎来猪肉价格新的“波峰”。
业内人士认为,猪肉价格高位运行还将推动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CPI持续走高。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PPI也意味着,未来向终端传递的物价上行压力仍较大。数据显示,5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3%。
国泰君安宏观数量主管姜超认为,虽然5月份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是在人力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PPI继续保持高位,这也对下游商品价格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中国的各种要素价格,如能源、电力等均面临长期上涨的压力,并推动物价维持在高位。
“这些都将导致年内通胀形势可能没有原来预计的乐观,原本普遍预计在年中可能达到高点的CPI,可能会推迟达到高点的时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元春说。
抑通胀不是“打吊针”,谨防借“灾”炒作通胀预期
刘元春认为,货币因素是导致通胀的源头,因此从去年以来对于货币供应的调控应当继续。“但是货币调控有其滞后性,我们不能指望宏观调控对于通胀的影响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中国粮食协会副会长宋廷明则认为,控制物价不是“打吊针”,今天下药明天就能退烧,抑制通胀需要长效机制。“目前管理层收紧银根、控制流动性的措施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松紧有度,如果企业流动资金紧缺、筹资成本增加,反而增加生产成本,抑制市场供应。相关部门还是要考虑扶持企业发展,鼓励市场增加供应,鼓励居民消费,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专家还提醒,防止借“灾”炒作,也是近一段时期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长江流域旱涝急转,虽然并没有对粮食价格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在资本市场中,已经出现了相关的题材炒作,这也反映了市场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