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真金白银"? 杨澜居"慈善榜"榜眼遭质疑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观念的日渐解放,慈善已不再是人们只可远观的,而是可以触摸到的了。看到了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希望我们欣喜,同时也对慈善当前的生态环境隐忧。
中国慈善,缺少的不是这种肤浅的质疑,而是缺少喝彩、缺少对慈善的爱心。有数据表明,国内每年的慈善捐款额度在全国GDP总量所占比例不到万分之二,而发达国家一般要占到2%左右。于此背景下,我们需要余彭年、杨澜、黄如论等有识之士引领慈善的旗帜,彰显爱心。在当今的时代,他们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喝彩吗?而太多的质疑,只会令后来者忧虑行善的如履薄冰。比尔·盖茨的310亿美元捐赠,其中就包括现金和权益两种形式,胡润也再三表示这是国际通行的慈善统计惯例,为什么到了杨澜这里就非要质疑一下?慈善事业在中国尚不成熟,需借鉴国际先进技术进行操作。海外的慈善基金会设立专门的投资委员会,进行专业投资管理,以期获得更高、更安全的资本回报,这是基金会保值、增值的通行办法。遗憾的是,包括某些媒体在内,目前对慈善的理解还仅局限在简单的捐钱捐物上,这种质疑恰是慈善知识准备不足的表现。
在“质疑论”中,还不乏“是捐赠还是投资”的揣测,这也有些杞人忧天。据可查资料显示,杨澜将阳光文化基金会设立在香港,正是要自觉地接受香港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审计。
何况,质疑“对杨澜慈善捐赠质疑”又岂能拘泥于“慈善排行榜”?从报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杨澜的慈善行为,是步履清晰、有迹可循的。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杨澜连续两年在“两会”上递交了关于完善慈善机制、推进慈善立法进程的议案;杨澜夫妇这些年相继救助了不少贫困学生、下岗职工等;新近成立的阳光文化基金会也将加强慈善机构人员的培训……这表明,他们的慈善行为是理性的、一贯的,实非突发奇想。
其实,质疑“对杨澜慈善捐赠质疑”更非拘泥于杨澜一人的慈善行为,而是呼唤一个良好的慈善生态环境。也许,唤起国人的慈善意识需要以这种质疑来作代价,但我们更祈望那些已经播下的爱心种子,少经风雨,多沐春光。给慈善以爱心,慈善将让我们的快乐来得更快、温暖变得更暖。